??? 立秋這節氣,在古代可是個重要日子。
??? 這是由古代以農為本的經濟結構所造成的。經歷了春夏兩季的汗水和辛勞,過了立秋,秋風將至,收獲的日子也近了。一年的辛勞,至此都將化成沉甸甸的果實,所以立秋在古代是個特別重要的日子。
??? 在這么重要的日子里,皇帝自然也不能閑著。
??? 立秋的前三天,皇帝就得開始齋戒沐浴,準備到西郊“接氣”。這“氣”,就是秋天的“氣”。皇帝乃天子,所以認為四季只有通過自己,才能轉移到人間。也正因如此,迎接“秋氣”的任務,也非皇帝莫屬。
??? 而“接氣”的過程,也是十分繁瑣的。
??? 在穿著上,以白為主。皇帝穿著白衣,佩戴白玉,戴著白色的帽子,就連乘坐的車,也都是白色的。后頭跟著王公貴族,三公九卿,還有各色儀仗隊伍。一行人,就這樣浩浩蕩蕩前往西郊,準備迎接立秋。
??? 到了西郊,儀式正式開始了。
??? 此時,負責禮儀的官員就會拉直脖子,大喊一聲:“秋來! ”顧名思義,就是讓秋天趕緊到來。在這聲喊叫下,本來就搖搖欲墜的樹葉,也紛紛掉下來。落葉紛紛,于是皇帝就認為自己迎接到了秋天,心滿意足地打道回府了。
??? 縱觀整個過程,可見“迎秋”成敗,關鍵就在于官員的“一聲吼”。
??? 可別小看這“一聲吼”,里頭的學問還挺多。立秋時,雖說樹葉已枯黃,但隨便吼一兩聲,就能讓落葉紛紛,也不是容易的事兒。所以,挑選負責吼的官員,也是挺費周章的。嗓門大,中氣足,個頭還不能太矮,否則喊破了喉嚨,也對樹葉構不成威脅,效果自然就差了。
??? 照理說,這么重要的差事,自然該由德高望重的大臣來擔當。不過,這樣地位的大臣大多年事已高,要靠走路到西郊,都已經成問題,更別說用“聲波功”將樹葉震落了。所以,多數情況下,恐怕還是得由武將擔任,把握才會大一些。畢竟,若是一吼不成,再接著二吼,甚至三吼,恐怕連皇帝都會覺得大失面子。
??? □郭華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