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蘭譜又稱“金蘭簿”“蘭簿”“金蘭小簿”,是人們結義時的契約文書。德州市檔案館存放著民國時期的金蘭譜,讓我們體會到前人對朋友兄弟情誼的珍視,也反映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文化精神。
由來和歷史
??? 人們對蘭花的喜愛由來已久,《說文》解釋:“蘭,香草也。 ”相傳,戰(zhàn)國楚人屈原酷愛蘭花,以蘭自喻高潔,袒露赤子情懷。到了漢代,人們對蘭花的推崇達到極至,漢武帝劉徹曾作《秋風辭》曰“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從此人們便把諸多美好的人和事物以蘭相喻,如宮廷藏書處稱“蘭臺”,優(yōu)秀文章稱“蘭章”,肺腑之言稱“蘭言”等等。在形容朋友之間深厚友誼時,常用“金蘭之交”或者“義結金蘭”。若朋友結拜為兄弟,各序譜系,將其書寫在折帖上,交換為證,各執(zhí)一份,這個折帖就是金蘭譜。
??? 唐朝《云仙雜記》云:“戴宏正每得密友一人,則書于薄簡,焚香告祖考,號為金蘭薄。 ”這里,戴所稱的“金蘭薄”可能是金蘭譜早期的雛形。明清以后,在文人官吏之間漸漸形成一套十分講究的祭祀換帖儀式,結拜時,通常會請陰陽先生選定良辰吉日,每人都要填寫一份金蘭譜,男用大紅冊頁,女用粉紅色冊頁,但女用金蘭譜市面印制出售的很難買到,故常以自繡單幅絲綢請人代寫有關文字。民國時期,商家為滿足民間結拜的需要,專門印制了金蘭譜,其制作相當精美,填寫時非常方便,便于購買、交換和收藏。
??? 金蘭譜通常會將結拜人數、每人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結拜時間、誓言及祖上三代(父母、祖父、曾祖)姓名等有關事項填寫清楚,然后用紅紙折成信封大小數折,封面寫“蘭譜”或“金蘭譜”,這書譜統(tǒng)稱為金蘭譜,簡稱蘭譜。
民國時期的金蘭譜
??? 民國時期出現了大規(guī)模印刷金蘭譜的現象,一方面是由于印刷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民國時期社會環(huán)境動蕩,人人結盟以求自保,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更為頻繁,思想更加解放,金蘭譜便有了廣泛的市場。
??? 館藏民國時期金蘭譜7份、蘭譜1份,分別記載了寧津縣公安局職員辛樹榛與張維新、李培震、張九卿、楊文和、崔恩元等人締結金蘭及直隸省廣平縣焦治春與何常英結義情況。這些金蘭譜格式一致,都由譜序、譜文、結義時間(年、月、日)和地點三部分組成。譜序中多引經據典,如“桃園結義”“前有管鮑,后有雷陳”等,以歷史上重友情、輕生死、以義相交的謙謙君子自勵,借此表達對古人結義賢行的傾慕和結盟的虔誠之心,同時抒發(fā)同甘共苦、濟難救世的豪情壯志;譜文里寫著結拜者的姓名、年齡、生辰、籍貫、居住地、職業(yè)以及家族里的曾祖、祖父、父母、兒女等幾代人的姓名。
歷史價值
??? 金蘭譜強調“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重義輕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舊時代小生產者互助的需求。這種記錄各種美好、珍貴友誼的金蘭譜,是封建社會兄弟拜把的真實記錄,是研究中國古代“義”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金蘭譜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通過對不同時期金蘭譜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古代民俗的演進,還可以從不同側面了解當時文字、科技水平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