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
近日,由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浩和他的兒子創作的突出黃河文化內涵的德州黑陶制品“黃河味道”魚龍瓶,滿載著遠古黑陶文化的幽光,獨特的時代風采,在齊河悄然問世。
據了解,該瓶高41厘米,采用千百年沉積的黃河泥土作原料燒制而成,瓶型端莊凝重,瓶身主體鏤空,使光線和穿插的纏枝蓮空虛實相應,形成了豐富多變的彈性曲線,映射著瓶膽中央雕刻的那只層層套裹的大桃子;在麥穗的環繞下,黃河浪花飛濺出一個大大的“福”字。上部瓶頸中央,蹦跳出靈動古老的兩條陰陽鯉魚,亦即華夏傳統的八卦圖案。在這洶涌澎湃激流的回旋躍動中,抽象的鯉魚化作了兩側矯健的小龍,趴在瓶子掛耳的圓環兩側歡快地唱著歌,成就了“魚化龍”的蛻變。
從上往下看,瓶子敞口下的第一圈“山形紋飾”意味著“日出泰山”,重復的排列大山烘托起神圣的太陽冉冉升起。正是在泰山的陽光普照和母親黃河的滋潤下,處于泰山山脈和黃河懷抱的齊河才得以欣欣向榮,五谷豐登。瓶頸第二圈的小麥紋飾表示齊河人民前赴后繼、艱苦奮斗,把齊河寶地建成了黃河三角洲的糧倉,成就了“黃河味道”源源不斷的食物本源。
鯉魚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祖先崇拜的“圖騰”形象,瓶身雕刻的“黃河鯉魚”從洶涌澎湃的巨浪激流中一躍而起,化作了東方的一條龍。“龍山文化黑陶”和“中國菜”這兩大哺育中華民族文化的遺產的有機融合,必將燃燒起德州黃河文化的創新之火。(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