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在外務工的蔡沛東返鄉過年時,發現自己居住的博祥公寓小區變了樣:外墻、樓道內全部粉刷一新,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劃定了停車位,還引入了物業服務企業。“小區環境大變樣,住起來更舒心了。”蔡沛東不住夸贊。
博祥公寓小區位于德城區運河街道鹽店口社區。社區轄區內的三無小區數量多達12個,占全部小區數量的一半以上。這些無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小區成了基層治理的大難題。
近年來,鹽店口社區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三無小區治理模式,破解治理難題,三無小區舊貌換新顏,社區獲評省級文明社區。
“我們從一條路、一盞燈、一塊磚做起,在點點滴滴的改造細節中,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鹽店口社區黨委書記王榮風介紹。
銀龍花園小區的儲藏間在居民樓外,內部沒有安裝電源,很多居民從家中拉出電線供儲藏間用電。一根根電線懸在過道的上空,就像一張“蜘蛛網”,既不美觀又存在安全隱患。“如果全部清理掉,老百姓的生活必然受影響。”王榮風再三考慮后,協調國網德州供電公司以及小區的結對幫扶單位市發改委,多次深入小區征集居民意見,商議制定出了儲藏間電源線路改造方案。3個月后,儲藏間安裝了新電表和電源線,居民們喜上眉梢,“蜘蛛網”消失了。
社區還將三無小區整改事項納入社區書記為民服務“三件實事”之中,投資2萬元為部分小區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提高居民安全系數。積極籌集資金,為每個小區添置垃圾桶,粉刷脫落墻壁、單元樓道6500平方米,硬化路面300余平方米。為銀龍花園小區修繕下水道300余米、清理化糞池100立方米。
新年伊始,社區的實事清單就列了出來:硬化路面、更換樓道燈泡和破損玻璃。“小區短板在哪里,我們就強化到哪里,讓三無小區變成居民群眾有獲得感、有幸福感、有安全感的‘三有小區’。”王榮風說。
本報記者 馬樂 本報通訊員 楊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