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祺媛通訊員葉振家)
農村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迅速增加,為解決這一難題,寧津縣在全市率先實施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項目,通過農業生產的數字化來實現節水、節肥、增效。
據了解,生產前,天空地一體化農業大數據平臺會根據地塊大數據模擬出每個地塊的產量,科學推算出每個地塊的種、水、肥、藥的總需求量;生產中,運用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動態監管作物長勢,科學推薦小麥、玉米生長需求符合的灌溉、施肥、施藥策略;豐收后,運用作物模型和遙感,模擬成熟度和天氣,決策收獲。
“大數據平臺上能看得到這塊地土壤濕度多少,氮磷鉀等含量多少,就能夠準確算出這塊地下一步該如何管護,才能提高產量。”寧津縣農業農村局數字科科長李振星表示,運用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種植戶可以通過小程序實時接收大數據平臺推送的技術指導方案和培訓視頻,還可以在線上看專家講座,在線咨詢、產量預測、病蟲及災害天氣預警推送,指導村民種植,使農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并可遠程控制。
“種植戶可以客觀、準確、及時地提供作物生態環境和作物生長的各種信息的特點,硬件成本節省80%以上,人工成本節約70%以上。”李振星表示,該平臺還可根據農作物自身特點,建立其成長模型,提供海量數據存儲、智能分析、科學決策等功能,同時采用SaaS模式運營,智能化模型匹配管理方式,預計平均增產10%以上,節水20%以上,節肥30%以上。
此外,依托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了以無人駕駛拖拉機、(小麥、玉米)收割機(精度小于0.5米,規劃作業且自帶計畝)為主要勞動力的無人農場和以自動卷膜、卷簾放風、水肥一體化為主的全程智能種植大棚,展示如何實現“種地不下地”的未來農業新模式。
李振星表示,把“數字土壤”深入種植前端,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引導農民規范生產、科學施肥、合理用藥、遵循自然、倡導生態平衡,避免化肥過量施用,實現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病蟲害有效防治、農作物長勢監測等,有利于進一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控制,推動寧津縣農業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