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種菜用上智控系統 估摸處理變精準管理——
平原德原街道:手機一點輕松種菜
□本報記者宋延濤本報通訊員董娟
“叮叮……您的種植地塊‘耕云’發生溫度告警,當前監測數值為25.5攝氏度,為避免損失,請您盡快登入‘心益農’app或小程序處理……”由于近期氣溫回升,平原縣德原街道前坊子村菜農閆吉勇的大棚里,溫控系統報警器發出警報,只見他在手機上點了幾下,大棚就開始自動進行放風,防止溫度過高。
“原先管理大棚,澆水、施肥全憑經驗。”閆吉勇告訴記者,他一共種了3個大棚,以前的時候,雇了三四個工人,他還得盯在棚里。而現在,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外地,只要輕輕一按手機,就能完成灑水、通風等一系列操作。
自從有了智控系統之后,閆吉勇大棚的管理工作輕松多了,不僅有溫度預警的功能,還可以通過手機終端,實時遠程獲取棚內空氣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濃度等生產數據,從而對大棚進行智能化、數字化、可視化“精準”管控,節省了不少人力,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
閆吉勇所說的智控系統,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去,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農業更具有“智慧”。農民種菜按下“智能鍵”,通過精準控制,優化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可以創造適合作物生長的最佳環境,從而大大提高農作物的品質。而管理水平的較大提高,也大大縮短了處理任務的時間,減少了時間成本。
據了解,德原街道現有蔬菜大棚6000余個,蔬菜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產蔬菜近3億斤。近年來,德原街道積極實施品牌化、高端化發展戰略,在蔬菜產業發展中,始終注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斷改建大面積智能溫室大棚。所有大棚均安裝自動卷簾機,水肥一體化設施達到80%,部分大棚安裝了自動打藥機、智能溫度濕度報警器、自動放風機等,有力提升了蔬菜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裝備和應用水平。
德原街道黨工委書記林春冉表示,德原街道將借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東風,在蔬菜產業的發展上,大力推廣“物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推動設施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與科創、電商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從而提升農民的種植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助力群眾增收,推動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