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慶云縣嚴務鄉金色黃邱黨建共同體的村民們都在忙著搶種大豆。“這兩天剛下的雨,機械進不去,晴天了我們就趕著來種上,今年是按4趟豆子、2趟棒子的模式來種的。”
說這話的是56歲的郝戰峰,他不僅是黃邱魯運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還是個地道的 “老把式”。他種的大豆產量高,能賣上高價錢。郝戰峰說,把地種好,得有四個“法寶”:一要規模經營,二要跟著政策走,三要有信譽,四要科技種田。四者缺一不可。
“規模經營,這是把地種好的前提。”郝戰峰說,“規模小了吃不飽,規模太大,風險也就隨著增加”。2022年,他的合作社種了200畝油葵、1067畝玉米,加上80畝大豆,共1347畝。
“種地不能只顧在土里刨食,還得看天籌劃!”在郝戰峰看來,“天”就是國家政策。今年縣里鼓勵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郝戰峰及時調整了種植計劃,把原來打算種植玉米的地塊,調出了80畝專門用來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現在來看,今年肯定多掙錢!”郝戰峰說。
和郝戰峰一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還有希望的田野、紅潤萬家、心連心三個黨建共同體的村民們,“施啥肥,咋周打藥,咱鄉里都給出主意,種一季相當于收兩季的糧食,能收棒子,也能打豆子,咱干啥不種啊。”正在忙著除草的小淀村村民高洪建高興地說道。
而這正是嚴務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據悉,嚴務鄉以黨建共同體為載體,組織新型經營主體、種糧大戶等開展專題培訓10余次,解決“誰來種地”和“怎么種地”的問題,讓農民種地有奔頭,為鄉村振興注入堅實的活力。
“我覺得種地挺好,挺有‘錢景’!”望著綠油油的大豆、玉米苗,金色黃邱黨建共同體黨總支副書記郝戰峰,眼里閃著興奮的光,過不了多久,合作社又多了一筆收入,老百姓的腰包又要鼓起來了。
(通訊員 卞英 范叢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