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創新黨建共同體發展模式
“聯產共建”帶活15條特色產業鏈
德州新聞訊(記者王岳琪通訊員范增智)“按照一條魚4斤、10元1斤計算,每條魚能凈賺10元,像邱集村就有50畝池塘,每畝投放了1500尾魚苗,這樣算下來就是75萬元的收入,況且現在很多魚已經超過了4斤,市場價每斤也在10元以上。”近日,在齊河縣馬集鎮漁鄉農業綜合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邱化勇越說越高興。
今年以來,齊河推出黨建共同體“聯產共建”模式,聚合主業相同、產業相近的村、企業、合作社,成立合作聯社,由黨組織引領,打造特色產業鏈實現同類產業協同共進、集聚發展,馬集鎮漁鄉養殖黨建共同體就是“聯產共建”的成功案例。
馬集鎮位于黃河沿岸,有著漁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今年鎮里摸排出適合養殖的廢棄池塘及散養戶池塘1100余畝,第一批先對9個村210畝池塘進行了升級改造,全部投放了效益高、易養殖的烏鱧。各村池塘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管理運營,村級合作社成立聯合社,同步成立馬集鎮漁鄉農業綜合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黨總支,并與山東云昌漁業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公司提供飼料、魚苗、技術指導、銷售渠道,形成“黨建引領+聯合社+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
馬集鎮西鄭村村民鄭士元養了20多年的魚,從沒像現在這么省心過,“以前都是自己買魚苗,自己聯系買家,有時候養的魚也不賴,但就是賣不上價。”今年聯合社把他家的8畝池塘重新整修,投放了烏鱧。“現在啥都不用操心,有問題還有專家提供專業指導。每天早晚喂喂魚,隔三岔五檢測下水質,都是很簡單的事,就等著公司來收魚賣個好價了。”鄭士元說。
“聯合社一方面可以實現生產資料及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有利于爭取市場交易的主動權;另一方面,通過統一規范的管理,在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提升產品質量。”馬集鎮黨委副書記左玉江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我們計劃今年將1100畝池塘全部改造完畢,按各村特點引進不同品種的水產品,實現村村有產業、家家能致富。目前鎮里正在洽談引進水產品加工企業,進一步提升水產品附加值,形成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黨建共同體‘聯產共建’模式,可以解決產業規模小、管理不規范、發展能力有限的問題,將政策、人才、資金、資產、資源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實現抱團發展、聯合振興。”齊河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兩新”工委書記張春超介紹。在齊河,一個個特色鮮明、管理規范的“聯產共建”黨建共同體正逐漸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已布局打造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設施農業等15條特色產業鏈。趙官鎮鄉村旅游黨建共同體聚合10個村莊,成立公司市場化運營30套民宿,每套民宿每年集體增收2萬元、村民收益6萬元;華店鎮工業園區黨建共同體引導157家企業就地用工,吸收6000名群眾入園就業;祝阿鎮文旅產業共同體依托20個重點文旅項目,引育鄉村致富項目10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