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10萬畝“噸半糧”核心區用上大數據監測平臺
苗情蟲情墑情一鍵可知
李冬(右)分析監測平臺數據。 記者 徐冬曉 攝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 徐冬曉 通訊員 楊娜)“這塊地氮含量太低了……”3月6日,武城縣武城鎮東小屯村種糧大戶李冬正坐在電腦前,通過現代農業大數據監測平臺查看農田的土壤墑情、肥力、苗情等數據。
李冬介紹:“過去,田間管理我們都是憑經驗,到田里去看小麥的生長。現在有了這個大數據平臺,我們的管理更加精準、高效。你看通過大數據平臺,能看到氮的含量是每公斤土壤8毫克,這就提醒我們要及時追加氮肥,促進小麥更好地生長。”
據悉,現代農業大數據監測平臺是武城縣農業物聯網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項目覆蓋10萬畝“噸半糧”核心示范區,涉及4個農業合作社,覆蓋小麥5000畝左右。
該平臺是一個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云渠道、AI智能、大數據等現代先進信息技術成果,以數據監測為技術,遠程控制為核心的管控平臺。平臺可對田間的蟲情、作物的苗情、氣候的災情和土壤墑情進行檢測,將田間氣象站、高清視頻監測站等檢測系統有序串聯起來,科學建立起集運轉、預測、預告、預警于一體的歸納監測站。平臺為農戶種植提供科學建議與指導,提供智能化、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做到作物生長動態監測和人工遠程精準管理,保證農作物在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
縣高級農藝師劉士明說:“有了這套智慧監測平臺,這個傳感器就像農田的觸角,感知環境細微變化,也相當于給田間管理裝上了‘千里眼’和‘聽診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及時、準確的監測數據。”
東風吹綠,萬物復蘇,我市土地迎來新一輪耕作,李冬家2000畝小麥也已經準備就緒。“現在氣溫上來了,我們要搶抓農時進行施肥。”李冬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