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縣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
一部手機“管起”70萬畝農田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 王志強 通訊員 雅婷瑞 康劉琳)種地不就是播種施肥打藥,最后再收獲嗎?如果你還是這種印象,就落伍了。3月29日,在寧津縣保店鎮劉仙村的麥田里,52歲的村民劉書祥通過手機登錄“寧津云農服”微信小程序,進入圈地巡田界面,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科學配方施肥的方案就出來了:每畝40公斤復合肥,氮肥占比31%、鉀肥占比5%。
在寧津縣的沃土上,傳統種田的面貌,正在被大數據重塑。
2022年,寧津縣在全市率先建設覆蓋全縣所有農田的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其中,“天”即衛星遙感數據采集,主要以作物為對象,利用光譜特性,對農作物進行長勢、品質、病蟲害等方面的監測;“空”即無人機遙感數據采集,快速獲取大面積的作物長勢信息,能夠進行苗情分類;“地”即地面物聯網數據采集,通過地面監測站遠程實時監測全縣所有田間土壤墑情、蟲情、病情、災情及作物生長指數等各類數據。
對于智慧種田,“老把式”劉書祥一 開始并不服氣:“種個地,哪有那么多講究,打藥施肥咱手拿把掐,有擺弄手機那工夫,俺活都干上了。”
“種地得相信科學,缺啥就補啥,能幫我們精打細算,效果還特別好。”25歲的保店鎮農技人員張文韜努力解釋。
一個是種田“老把式”,一個是年輕的農技人員。該聽誰的,讓數據說話。
這是一筆科學賬。
按照平臺提供的數據,通過對弱苗地塊多施肥來促轉壯苗,去年,村民劉金翠家的60畝地小麥,每畝產量比原來增加了50多公斤。
這也是一筆經濟賬。
以前憑個人經驗使用化肥,60畝地花費7800元左右,現在按照大數據平臺給出的配方施肥方案,能省下近1000元。
“用智慧平臺測算出來的數據種地,還真行。”看著鄉親們的種地成果,劉書祥感嘆,“不能光憑老一套,咱得跟上新時代。”
施肥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不僅能利用遙感監測小麥苗情,有針對性地促進弱苗轉壯,還能監測成熟度、預估產量等,幫助農技人員和農戶科學管理等。
借助智慧平臺,目前,寧津縣70余萬畝麥田春管正有序展開。
寧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之敏表示,通過智慧平臺分析生成科學決策模型,大數據賦能農田管理,將有力助推“噸半糧”產能建設,促進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