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渡口鎮鑫齊家庭農場探索推廣果蔬間作——
桃林種大蒜 每畝增收近萬元
鑫齊家庭農場負責人付學民(右)與工人一起收蒜薹
□本報記者 劉春楊 本報通訊員 侯曉雅
眼下正是蒜薹收獲的季節,在陵城區義渡口鎮孫油坊村的鑫齊家庭農場,綠油油的蒜薹長勢喜人,毛茸茸的桃子清新可愛。桃林邊,擺放著農戶剛收割的新鮮蒜薹,微風吹過,蒜香四溢。
桃樹下面種大蒜,是收益比較高的種植模式。“大蒜能抗害蟲和真菌,能阻止縮葉病對桃樹葉片和果實的危害;桃樹根系比較淺,不會與大蒜的根系競爭。”農場負責人付學民邊采收邊介紹。作為鎮上的農業帶頭人,他潛心琢磨技術,帶動村民致富。
2016年,鑫齊家庭農場開始種植桃樹,面積60余畝,主要種植油桃、毛桃、蟠桃等13個品種。為了增收,付學民不斷嘗試,桃樹下面種過蒲公英、灰菜、薺菜等。經過多方比較,2022年,最終選擇了林間套種大蒜的模式,實現了“一地兩用”。
“為了方便機械進出,我們選擇隔行種大蒜,種了30多畝。蒜薹每畝能收300公斤左右,除去各項成本,每公斤有將近3元的純利潤。大蒜每畝可收1750公斤,每公斤市場價大約7元錢,每畝純收入8000元左右。蒜薹和大蒜算下來,每畝合計增收近萬元。”談及種植成果,付學民滔滔不絕。他說,銷路也不用擔心,線上和線下的訂單都有。在鎮政府的介紹下,線下以訂單式銷售的方式對接合作商家,線上有電商平臺拓展銷路,可謂供不應求。
農場管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工,除了除草、打藥、修枝、疏花疏果外,豐收采摘高峰期單日用工達30人。“我們都是附近的村民,在農場干活一天能有100元的收入,可知足了。”孫油坊村民王成坡高興地說。僅這一個農場,每年就能帶動附近打工的群眾戶均增收5000多元。
像這樣的家庭農場全鎮有近百個。近年來,義渡口鎮在發展特色農業上持續做文章、下功夫,充分發揮農業帶頭人的作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全鎮將以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為中心,持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加快打造電商平臺,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真正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義渡口鎮黨委書記孫麗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