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借勢“兩河牽手”工程實施,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莒東社區:沉沙池畔繪新景
俯瞰莒東社區。記者路龍帥攝
公交車“開進”社區
居民修剪家門口的杏樹
□記者胡兵 通訊員龐占英
站在禹城市莒鎮莒東社區最高處,西面的沉沙池濕地盡收眼底:黃河水通過引黃干渠進入沉沙池引水口,隨著水流降速,大量泥沙沉淀下來,經過沉沙池的過濾,又從出水口重新流回干渠,黃河水和引黃干渠水呈現出黃綠兩種顏色。
“這是沉沙池濕地特有的景色。”5月19日,莒鎮鎮長許紅艷說。毗鄰引黃干渠的莒東社區,由東趙、北徐、南許、趙堂、任莊5個自然村搬遷融合而成。按照德州市“兩河牽手”工程規劃,該社區將依托沉沙池打造一處“沙島綠洲”,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村名見證歷史
“由于是整村搬遷,村里留下的老物件非常少,只有一個石槽和石碑。”5月19日,莒鎮黨委委員陳磊和居民代表在莒東社區服務中心座談時說。翻看著村史材料,陳磊囑咐社區“兩委”要抓緊時間總結梳理各村的歷史。
談起各村來歷,莒東社區70歲居民王洪友娓娓道來。明朝洪武年間,各地遭遇戰亂,人口凋敝,南許、東趙、北徐先后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而來,任莊從臨清小閘口、趙堂從萊州高密縣來到德州。“趙堂村的祖先趙倫自高密縣遷到此處建村定居,后又在村南建起一座廟堂,因此得名趙堂村。趙姓人家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到此處定居,以姓氏命名為趙莊村,后因村子位于莒鎮正東,又改名為東趙村……”王洪友如數家珍,“村名見證著各村的歷史。”
陳磊介紹,莒鎮位于禹城市南部,地處禹城、齊河、荏平、高唐4縣市交界地帶。莒東社區位于莒鎮東部,北臨倫鎮寺前李村,南臨齊河王堂村,西靠引黃干渠,東臨齊河孫莊村。“2012年開始,5個自然村啟動整村搬遷,2019年建成莒東社區。”陳磊說。
修渠增產村民“上樓”
歷史上,村民們過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
“1946年6月德州解放,進行了土地改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70歲居民李桂華說。5個自然村都在引黃干渠東岸,剛解放時村村都是土路,出行很不方便,生產條件也比較差,種什么產量都不高,“總體來說就是一個字,窮。”李桂華說。
“黃河干渠的建成,為村子發展帶來希望。”王洪友回憶起修建干渠的過程。那時,村里為了修渠引水,家家戶戶都必須出工,用的是“人海戰術”,使的是最簡單的小推車、鐵锨等工具。1973年至1974年,禹城在民間建設“南天壩”的土圍基礎上,大規模建設引黃干渠,以解決莒鎮、李屯、辛寨三地的農業用水問題。引黃干渠利用黃河水的自流性,將建渠與筑壩有機結合,使引黃水從東往西自然流淌,解決了禹城南部部分高旱地的引黃灌溉問題。“引來黃河水之后,糧食產量逐年上漲,還分出一部分地種樹,各村的環境也是越來越好。”王洪友說。
2012年,莒東社區啟動建設,2019年建成,實現5個村整體搬遷。走進莒東社區,道路兩旁都是兩層連體獨院,目前共有481套。在李桂華家中,冰箱、電視、空調一應俱全,“家用電器齊全,出門買東西也很方便。”李桂華說。新社區路面是硬化水泥路,晚上有路燈,每家每戶都有獨立小院,停放著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具。此外,社區內還設有衛生室、百貨超市、農資超市等服務設施,建有一處社區廣場,成為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生活環境好了,但莒東社區居民的收入來源還是務農和外出務工,未來該怎么發展?這個問題記者在沉沙池濕地規劃圖中找到了答案。
在沉沙池引水口,莒鎮工作人員拿著濕地規劃圖介紹相關建設情況。依托沉沙池景觀,該鎮將打造以“沙島綠洲·探險圣地”為主題,以生態觀光、郊野探險、社區服務為特色的生態游體驗地,“計劃建設濕地植物科普館、主題餐廳、兒童沙地樂園、青少年沙地樂園、沙地露營、叢林野戰CS等文旅項目,同時借助沉沙池周圍沙土資源開辟花生種植區域,讓游客體驗采摘的樂趣。”許紅艷說。
據了解,莒鎮“兩河牽手”文化廊道暨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共涉及4個村(社區),目前正在實施堤頂路擴建、村內道路硬化、休閑廣場修建、美化綠化等工程。“下一步,我們計劃在莒東社區西北角建成一處觀景平臺,配套建設兒童娛樂設施,打造親子游場景,讓游客充分體驗河沙文化。”許紅艷介紹。此外,他們還將利用附近村內閑置的民房和廠房,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集體自主招商等方式,開發四合院民宿、農家樂餐飲等項目,進一步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實現村強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