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鎮充實一線工作力量,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干部下沉網格辦實事
□本報記者 劉春楊 本報通訊員 高合善 張亮
“以前辦理養老金業務得往鎮上來回跑,現在干部上門來辦理,我們都不用出村了。”談起“誰跑腿”的變化,臨邑縣興隆鎮王花村村民馮興三深有感觸。這種變化得益于興隆鎮創新實施的干部下沉村居機制——通過充實一線工作力量,強管理、優服務、抓底線、保安全,及時、有效解決群眾訴求,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班子成員幫包網格、年輕干部調研網格、黨建聯合體干部責任網格,是興隆鎮織就的一張“三級網格”。12名黨政班子成員、11名年輕干部,下沉到9個黨建聯合體,對全鎮69個自然村群眾反映的民生需求和各類問題,進行跟蹤管理服務。
興隆鎮有956戶重點關注群體,包括獨居老人、留守兒童、殘疾困難家庭等,他們的生活和需求一直牽動著下沉干部的心。“孩子在外地打工,老是擔心我在家里的用電用氣安全,村里給裝上了這個報警器,他們就放心多了。”段店村的留守老人李清云稱贊道。老人說的“報警器”是指一氧化碳智能預警器,當濃度超標時,管理平臺分別向農戶、黨建聯合體書記等撥打預警電話。黨政班子成員第一時間牽頭辦理,通過現場和遠程雙防護,形成預測、預防、預警、處置全流程閉環管理。
在一線調研中,各級干部將調研內容細分為24項,聚焦村情民風、班子建設、黨員隊伍、集體經濟、鄉村治理、民生服務六個方面,確保村莊各類問題及時準確收集。再結合一線調研情況,全面梳理各村“需求清單”,根據工作實際動態調整。
調研摸排、查擺問題,只是個開始,跟進解決才是目標。興隆鎮給11名年輕干部下了“任務”——先用一周時間完成全鎮各村遍訪,全面掌握實際情況,然后每周2天下沉到戶,摸排問題建議,由專人匯總問題臺賬,并督促工作開展。黨政班子成員牽頭,以村網格為單位,制定整改措施,跟進落實情況,確保各項問題有回音、速解決。
干部下沉不但為村民解決了實際問題,還圍繞鄉村振興引導農民發展適合的特色產業,鼓勵引入實體經濟產業項目,積極促成人才回引,多渠道助力集體經濟發展。段店村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不足5萬元,包村干部張磊下沉時了解到這個情況,與村“兩委”協商,借力上級扶持資金,發展石磨香油產業,預計年可增收2萬元。
“我們下沉村居后與群眾近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了解到村民的心聲,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看到問題解決,村莊發展了,我也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名基層干部的責任和意義。”年輕干部梁化田由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