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搬遷住進新樓房,環境改善形成商業圈——
馬寨村:和美宜居 發展底氣足
高樓林立的馬寨社區。記者 路龍帥 攝
村民李振海(左一)講述馬寨村發展史
村民在文化廣場上鍛煉身體
□本報記者 胡兵
齊河縣晏北街道馬寨村建于明永樂年間,地處交通要道,商貿繁華。20世紀80年代以來,村莊經過多次規劃,整村搬遷改善居住環境,如今的馬寨村已完全融入城市發展。
歷史悠久,大集帶來繁華
“明永樂年間,官府從山東諸城移民,騎馬圈地,劃界為村,建立了‘馬戒村’。”79歲的村民李振海介紹,后來隨著人員增多、村子規模擴大,為防盜賊作亂,在村西建一寨門,村名又改為“馬寨村”。在明代,馬寨村修建有“真君廟”,明朝巡撫房守士撰文的石碑現保存完好,在清朝齊河縣志上有記載。
馬寨村土質以沙質土壤為主,主要是黃河決口沖擊而成。據史料記載,公元1884年,黃河李家岸決口,致使千頃良田盡被沙壓。
由于良田被沙壓,農作物無法生長,青苗常被風沙連根拔起,正所謂“正月青,二月黃,三月誤不了種高粱”。過去,馬寨村小麥產量很低,以種高粱和谷子為主。
“出齊河,往北走,過了馬寨是安頭,旺寶莊子歇一歇,一氣到了甘隅頭。”李振海用一句順口溜,說起了老輩人對馬寨村的印象。馬寨村地處齊河縣老城通往臨邑縣的交通要道,人流車流較大,商貿業發達,是方圓十數里的大村莊。
馬寨大集有幾百年的歷史,到清代已成規模。農歷逢“四、九”趕集,路遠的人,大都后半夜開始往集市上趕,就想占個好攤位。1958年,馬寨大集遷往他處。
馬寨村的民俗表演也十分出名。民國時,踩高蹺、玩旱船在馬寨村一度興起,村民們自愿捐糧食,添置道具。農閑時排練,每年春節后到十里八鄉演出,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日。
20世紀50年代,村民馬申遠從濟南回到馬寨村,他曾是濟南小有名氣的京劇票友,京劇功底扎實。回村后,馬申遠招集青年京劇愛好者學唱京劇,利用早期戲班子留下的服裝道具,為村民演出。當時,經常演出的劇目有《空城計》《捉放曹》等,后來又加入了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等。
整村搬遷,村民住進樓房
“20世紀80年代以前,村里沒有統一規劃,村民建房無序,街道彎曲、狹小,遇到陰雨天積水嚴重。”88歲的村民張敘漢介紹。1982年,馬寨村整村向南擴遷,新規劃的村莊道路寬闊,房屋全為磚瓦結構。1989年,馬寨村進行第二次規劃,設計了三縱兩橫主干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2005年,村內道路全部硬化成柏油馬路。2009年,主要街道全部安裝上了路燈。
馬寨村與附近的鋼廠隔邯濟鐵路相望,相距只有百米。自鋼廠建成投產以來,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擠占了該村發展空間。為改善村民居住環境,馬寨村選擇整村搬遷。
馬寨村457戶村民、10家民營小企業要整體搬遷,談何容易?從2013年起,馬寨村黨支部就將此事列入了議事日程,經過多方征求意見,九成村民同意整村搬遷。
2014年4月,經上級批準,馬寨村開始整體搬遷。新村址遵照馬寨村黨支部的意見,選在齊河縣黃河中學對面。
2014年4月18日,馬寨村舉行舊村址告別儀式后,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僅用3天時間,全村457戶村民全部遷出舊址。
2016年9月26日,馬寨社區開工建設。2020年12月24日,馬寨村村民完成分房工作,全部住進新樓房。
樂享生活,管理服務有保障
走進馬寨社區,一棟棟樓房嶄新靚麗,鮮花盛開的文化廣場上村民正在鍛煉身體,完善的配套設施隨處可見。
目前,融入城市發展的馬寨社區,有大小企業160余家,隨著便民農貿市場建設,各類商戶云集于此,形成了馬寨商業圈。馬寨社區成立了黨群服務中心負責社區日常管理,該中心設有便民服務大廳、協商議事室、共享兒童樂園等11個功能室。樓下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可以在這里得到照料。樓上有自習室,暑假期間,教師志愿者為學生輔導作業。便民服務大廳寬敞明亮,提供黨務咨詢、政策咨詢、物業服務等,做到了服務村民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