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縣白馬湖鎮合作社聯合社農業智慧產業園項目全景
據統計,2020年底,德州市500人以下的村有4047個,占比超50%,有的村甚至不足50人。村多村小,資源分散,村級集體經濟總體較為薄弱。如何破局?我市堅持以改革思維謀突破,從抓好農村基層黨建入手,探索建立農村區域黨建聯合體,打破“就村抓村”路徑依賴,通過以強帶弱、優勢互補,用“紅色引擎”凝聚發展合力,實現組織聯建、人心聯合、產業聯興。
去年底,我市制定出臺《關于打造區域黨建聯合體健全基層黨建“抓鄉促村、整鄉推進、整縣提升”責任機制的實施意見》,把建設區域黨建聯合體作為“十四五”時期農村重點工作全力推進,以組織融合引領產業融合,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鄉村振興之路。目前,全市建起426個區域黨建聯合體,覆蓋3071個村。
強村帶動黨建聯抓促組織融合
噴濕葉面、殺蟲滅菌……10月8日,在陵城區邊臨鎮德軒黨建聯合體產業園,種植戶于書雷正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打理西紅柿植株。“多虧鎮黨委牽頭成立了黨建聯合體,現在村里發展起大棚蔬菜種植產業,還有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回鄉創業正當時。”有了“頭雁”引領,干事創業就有了“主心骨”,于書雷干勁兒十足。
今年36歲的于書雷是邊臨鎮東于架村人,過去村“兩委”班子帶富能力不強,村里缺少產業,很多年輕人都像他一樣到外地打工掙錢。2020年,邊臨鎮打破村莊界限,整合各類資源要素,以東于架、西于架、郭莊3個村莊為主體,成立德軒黨建聯合體,規劃建設占地2000畝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起96個蔬菜大棚,輻射帶動周邊13個村莊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吸引了很多像于書雷這樣的年輕人才回鄉創業。今年村“兩委”換屆,于書雷還當選了村黨支部委員。
“西于架、郭莊村早在2017年就開始發展蔬菜種植產業,經過3年發展,種植面積達到510畝,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0萬元。但耕地面積少,后續發展受限。而處于兩村之間的東于架村卻有充足的耕地,成立黨建聯合體,實現了強村帶弱村,共同謀發展。”邊臨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祥濤介紹,黨建聯合體讓3個村首先實現的是黨建聯抓、組織融合。
德軒黨建聯合體成立了功能型黨總支,由鎮機關干部擔任黨總支書記,村黨支部書記任委員,根據干部特長,下設市場推廣、技術服務、資源保障3個工作專班,分線作戰。同時,建立議事協調、值班值守、共建共享等7項運行制度,重大事宜由黨總支商議,各黨支部、專班共同落實,推動實現活動共辦、黨員共管、事務共商、抱團發展。僅僅一年時間,東于架村集體經濟收入由過去每年不足3萬元增長到10萬多元。
陵城區前孫鎮依托白莊管區打造“聯創多源”黨建聯合體,打破管區內村莊管理界限,實現“離散運行”到“跨村聯動”的轉變。聯合體覆蓋白莊管區15個村,下設8個工作專班,由管區書記擔任黨組織書記,強村“領頭雁”黨支部書記擔任各專班主要負責人,分別負責基層黨建、領創辦合作社、經濟項目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同時,成立“工作聯席會”議事機制,每周至少召開1次會議,大事共議、急事共商、難事共解。
“去年清理回收閑散土地時,由于宋辛村情況比較復雜,工作推進緩慢。我們聯合體內部集體商議后,由45名村干部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到宋辛村挨家挨戶走訪調研,化解矛盾糾紛13件。”前孫鎮黨委委員、“聯創多源”黨建聯合體黨委書記李得生介紹,“僅用7天時間,就收回83戶村民占用的集體土地316畝。”
目前,全市區域黨建聯合體共建立功能型黨組織426個,383名鄉鎮干部擔任黨組織書記,3028名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委員。建立健全議事協調、共建共享、值班值守等多項運行機制,形成大事難事共商、矛盾多元化解、成果公平共享的良好局面。
企業拉動產業聯建促發展融合
10月10日,走進夏津縣鄭保屯鎮高標準蔬菜產業園,大棚內西蘭花、甜椒長勢旺盛。棚上覆蓋著一層紅色轉光膜,通過轉光、篩光,隔絕陽光中對植物有害的紫外線,從而改善大棚溫室透光質量,提高作物品質,實現增產。
“我們與壽光新盛達農業科技公司合作,大棚建設和種植技術全由他們提供,公司還專門派技術人員管理運營。”鄭保屯鎮鎮長姜振華認為,企業的加入,對于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構建鄉村產業體系等具有顯著帶動作用,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干,才能保證產業效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鄭保屯鎮堅持黨建引領,引導15個村莊成立黨建聯合體,創辦鄭保屯鎮土地股份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變各村單打獨斗為聯合作戰。通過協調銀行貸款、各村土地入股、企業注資等方式,投資1.3億元建設34個高標準蔬菜大棚,合作社聯合社年可獲得分紅收益70萬元,15個村集體收入每年增收4萬多元。
自蔬菜產業園西行2公里,就是鄭保屯鎮黨委發揮新希望六和集團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牽頭打造的集體經濟產業綜合體。綜合體采用“公司+聯合社”經營方式,由鄭保屯鎮土地股份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選址建設,新希望六和集團負責日常管理運營。“項目投資1700萬元,建設了12座標準豬舍,年可出欄生豬2萬頭,僅這一項每年就能給聯合社分紅240余萬元,各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姜振華介紹,在此基礎上,深挖該項目的縱深產業,今年利用閑置廠房在蔬菜產業園旁新建新希望六和夏津新好飼料廠,帶動周邊村莊發展糧食種植,搭建勞務輸出平臺,推動產業鏈縱深發展。
在夏津縣,引入公司、產業聯建的發展模式不僅局限于鄭保屯鎮。縣級層面專門成立了鄉村振興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公司為總抓手,構建“縣合作社管理中心—鄉鎮合作社聯合社—村級合作社”三級合作社體系。“以鄭保屯鎮集體經濟產業綜合體項目為例,該項目總投資中有500萬元為財政資金,對涉及財政資金的項目,全部納入鄉村振興公司監管服務范圍,確保項目資金發揮應有效益。”夏津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天民介紹,通過對接市場、科研院所等,對項目運行提供技術、政策支持,助推區域黨建聯合體產業持續發展。
為進一步適應區域產業聯合發展需要,全市依托區域黨建聯合體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872個、合作聯社167個,打造區域共用品牌102個。今年,聯合體內已實現村均集體增收8.14萬元,戶均分紅0.45萬元。
鄰村聯動資源共享促服務融合
10月12日,在禹城市辛店鎮前劉村小米辣種植基地,30畝火紅的小米辣甚是喜人,村民們正忙著采摘。“多虧鎮上牽頭成立了區域黨建聯合體,我們村利用閑散土地種植這片小米辣,畝均增收3000元,村集體靠這一項就能增收9萬元。”前劉村黨支部書記任于民高興地介紹,有黨建聯合體牽頭,統一購苗、統一收購,還有專門技術人員指導,種植起來省心又省力。
任于民所說的黨建聯合體是辛店鎮積極引導大秦村、李佰辛村、前劉村等18個村黨支部聯合成立的小米辣種植區域黨建聯合體。各村地緣相近,資源共享,統籌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抱團發展。目前,黨建聯合體種植的300畝小米辣喜迎大豐收。
“很多村在發展中都遇到了有土地沒資源、有資源沒資金、有資金沒技術的限制,鎮黨委牽頭成立黨建聯合體就是要為各村發展提供資源、搞好服務,小米辣種植基地通過與公司合作,實行訂單種植、保底收購、效益分紅。”小米辣區域黨建聯合體黨總支書記劉彥明介紹,通過黨建聯合體服務帶動,引導各村積極試種,逐步讓小米辣產業發展壯大。
夏津縣東李官屯鎮發展的大田托管模式,更是通過提高服務能力、拓寬服務領域,成為覆蓋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田保姆”。通過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聯合社,東李官屯鎮將33個合作社化零為整,以“規模作業和分散作業的差價”“農資批發與零售的差價”為贏利點,將全鎮土地資源和農機資源整合,為村民提供農機作業、飛機打藥、農資統購等從種到收一站式托管。入社農戶每畝地可節約生產成本50元至60元,合作聯社通過提供服務每畝可盈余20元至30元。在這一系列整合中,村集體經濟得到了發展。截至目前,東李官屯鎮聯合社已累計托管土地10.2萬畝,帶動村集體增收222萬元,為群眾節約成本350余萬元。
區域黨建聯合體提供的服務不僅局限于推動產業發展。陵城區前孫鎮白莊管區“聯創多源”黨建聯合體的前身就是為了解決偏遠村莊村民辦事不便而成立的一支黨員便民服務隊。“白莊管區是前孫鎮最偏遠的管區,我們從為群眾無償代辦、幫辦開始逐步成立黨建聯合體,去年專門打造了白莊黨群服務中心,各村黨支部書記輪流坐班,方便群眾就近辦事。”李得生說。
“聯創多源”黨建聯合體通過產業聯創、資源聯享、實事聯辦的鄉村振興“三聯”法,延伸聯合體內原有的15支黨員便民服務隊,建立“‘聯創多源’黨建聯合體—村黨組織—聯戶黨員(網格員)”三級管控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實行黨員網格負責制,明確管理服務職責,將為民服務代辦、矛盾糾紛調處、黨員志愿服務等工作安排直達每名聯戶黨員,把組織力直接延伸到每名黨員、嵌入到農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片”。
目前,全市聯合體內共收集信訪、糾紛2.07萬件,已化解2萬件,化解率超96%。高標準建設農村黨群服務中心744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2298名,統籌服務資源,下沉服務力量,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一站式服務。
□本報記者尹曉燕本報通訊員李祿超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