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一即將來臨,此時我很自然地想到一個人,一位89歲高齡的老人。
??? 老人姓誰名何暫且不提,一直以來我對她充滿敬佩:退休后老人家熱心發揮余熱,她堅持義務掃大街數十年,堅持義務栽培花木供城區搞綠化,堅持以組織名義救助20余名困難孩子,堅持以“服奉樂”名義向社會各界累積捐款6萬余元,堅持每年交納1000至2000元特殊黨費。
??? 敬佩的同時,我對老人充滿了好奇,一直想親眼見見。機會終于來了:兩年前的一次征文活動,活動名稱即源自老人家的姓名。出于對老人的尊敬,我趕寫了一篇散文,沒想到獲了二等獎。得獎后,活動組織者打電話,建議獲獎者到老人的住所,去看看老人家,同時請老人親手給大家發獎。我覺得這樣安排很有意義,便買了一箱牛奶,打的來到集合地點。然后我們五個人(包括活動贊助人在內)開車來到老人住處,算是和老人家見了第一次。
??? 在高新區大樓南不遠處,一個大約十幾平方的小房內,平房后是培育花木的苗圃。我們來到屋里,看到老人頭上戴了頂紫色毛線帽,帽邊的頭發已經全白,一身黑衣黑褲,顯得隨意而樸素。她的屋內陳設很簡陋,據說所有家當加起來也不過2000元,她的一日三餐極其簡單,子女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
??? 這是我和老人家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感覺她身形有些瘦小,臉色黑紅,略顯拘謹,沒有多少客套話,但神情謙和慈祥,笑容真誠。看我們一直站著,老人家便招呼我們坐下,但因屋內沒有足夠的凳子,問好后我們站成一排,讓老人家將獎品逐一交給我們。與老人合影后,我們分別給老人留了電話,又說些祝福話,便匆匆告辭。車子已開出很遠,我回頭看時,見老人還站在屋門前,依依不舍地看著我們……
??? 聽說老人家出生于河南鄧縣一個小山村,1947年考入復旦大學數理系,1948年6月放棄學業投身革命,1950年來到禹城團縣委工作。 1954年一封莫須有的舉報信使她蒙冤,被遣返河南農村老家勞改,“文革”期間更成了反面典型,但她始終沒有丟棄信念。 1980年12月給她平了反,恢復公職,辦理退休,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她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服務和奉獻為樂,先后榮獲德州市十佳文明市民、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感動齊魯十佳老人、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全國離休干部先進個人等稱號。
??? “為國家更富強,為人民過上好日子,為我們的社會更文明,是我的信仰,終生不變。 ”這是老人的真情道白。聽說她去世后還要將遺體無償捐獻給社會,同樣難能可貴。她是誰?很多人可能已經猜到,她的名字叫張星南。
陳德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