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張慶軍,男,38歲,倫鎮人,在外工作人員。
??? 引子:我生于倫鎮街,長于倫鎮街,童年、小學、初中時期都是在倫鎮街度過的,是倫鎮街的母乳養大了我。雖然高中以后離開了滋養我的水土,但倫鎮街卻是我心中最記掛的地方。兒時聽當教師的父親和村里老人講述的那些關于舊時倫鎮街的歷史傳說和名人軼聞,特別是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發生在倫鎮的那些悲壯故事,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那些給講故事的老人大都已經作古,父親也已年近八十。去年中秋節回老家,父親又給我講起了那些往事,望著老人那滿頭白發和日漸蒼老的面孔,我突然覺得應該把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讓后人永遠記住發生在腳下這片土地上曾經的過去。以下文字便是我經過半年尋訪和閱讀文獻整理而成的,謹以此獻給我魂牽夢繞的故鄉——倫鎮。
??? 我的家鄉倫鎮是一座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的歷史文化名鎮。倫鎮位于山東省禹城市南部18公里處,現為倫鎮鎮政府所在地,分為東街、西街、北街、北選、南選五個行政村,常駐人口3000多人。
??? 一、 禹息故城
??? 禹息故城遺址占地約13.5平方公里。南面有大城子坡村,北面有小城子坡村,相距3.5公里,東面燕寨村與西面堂子街相距4公里。城址偏西側有一高臺,長160米,寬14米,高出地面1.2米。當地人講,此臺是禹息故城的最高點,曾是制陶作坊。如今田野上仍能看到陶片、瓦礫碎片。 1963年禹城拖拉機站在此耕地,撿走完整的陶罐、盆、鬲數十件,多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器物。 2003年有人曾撿到龍山文化期的磨制石錘一塊。從地勢、形、貌、質分析,古城地域在上古時期是高數十米、底闊二十幾平方公里的土丘,古城建于土丘之上。 50年代中期,德州地區考古勘察隊曾對禹息故城進行考察,有如下記錄:在倫鎮西小城子坡南,袁營機窯東300米處,有古高唐故城(亦稱禹息故城),沿城址測量,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800多米,占地面積88000平方米。
??? 1996年冬季,德州市考古勘探隊對城址進行了勘探與試掘,找到了城墻槽基,夯土層清晰可辯,查勘出其深度和寬度。沿故城范圍重點尋覓和勘探,發現在北部有一5米左右深度的大溝,花土與擾土夾雜,含有早期文化陶片,5米下仍是松土,并有瓦礫,這說明城下仍有文化層。再下土層堅硬分層,形如夯土層,又是城址痕跡。通過城址疊壓。通過土層、出土文物及文獻記載分析,故城遺跡的最下層可能是太昊時期的高陽城,中層可能是大禹時期的禹息故城,最上層是西周以后的高唐城。
??? 二、高唐故城
??? 春秋時,高唐屬齊國平原郡。當時城西10里有條大河,南北流向,齊威王令盼子駐守高唐,趙人不也前來漁獵?!短藉居钣洝肪硎牛骸疤铺鞂氃?,在齊州西北八十里,以祝阿縣(今禹城市)西南三十里有廢禹息故城為名。 ”清光緒《高唐州志?高唐故城》:“高唐故城在城東七十里倫鎮西北。 ”
??? 高唐故城在今山東省禹城市倫鎮燕寨子村西1500米處,十六國時期因為戰亂,人口外遷,高唐故逐漸廢弛。知州龍躍圖七律一乎:“高唐故城萎荒村,倫鎮偏西舊址存。早有趙人漁永遠,更無盼子守西門。千年兵燹青磷火,終日風沙白日昏。贏政長城空萬里,何嘗一代感秦恩。 ”
??? 三、曹魏大臣華歆
??? 華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魚,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平原郡高唐縣(今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倫鎮一帶)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三國時期魏司徒。漢靈帝時舉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進征召為尚書郎。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征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替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表歆為軍師”。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卒謚敬侯。華歆作為曹魏重臣,治國主張主要是重農非戰,重視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派曹真的侄子攻打蜀漢。華歆上書反對,他認為“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食為本”,應當先留心于本國的治理,“以征伐為后事”。本國治理得好,敵人就會不攻自破?!氨坏靡延弥?,作為皇帝,不能舍本逐末。當時正趕上秋雨連綿不利于戰,曹叡采納了他的建議。華歆位極人臣,但他始終廉潔自奉。當初他受曹操征召將行,“賓客舊人送之者千余人,贈遺數百金”。華歆推辭不過,就暗暗在禮品上做上記號,事后一一送還。魏文帝時,華歆官拜相國,但“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他“清純德素”,是恰如其分的。
??? 太和五年(231年)正月,華歆病重,魏明帝特賜物品、衣物,以示關心。十二月,華歆病逝,享年75歲,謚曰“敬侯”。
??? 四、隋末唐初源陽城
??? 為什么取名源陽呢?古時城池大都因河而興,源陽城也不例外,城外源河之陽,故曰源陽。禹城縣志記載,沈屯新河,系唐代之源河故瀆,俗稱“草雞溝”。后來倫鎮人不知源河,只知草雞溝。沈屯新河是解放后國家投資利用源河故道開挖的新河流,但在村子西邊,草雞溝故道尤在,成了無法與外面水系相連的大灣,依灣寬推算,河寬應近四十米。古時草雞溝蜿蜒南來,在南街外分成兩股,一股東流沈屯而去,一股直插到南街西側。
??? 草雞溝也叫得勝河。已經說不清什么朝代了,傳說當時天下大亂,一伙難民牽著幾頭牛逃亡到草雞溝邊,后面有造反軍隊追趕,水雖不深而牛卻不敢過河,難民只好棄牛逃入城內。過一會,追兵趕到了河邊,欲渡河取城,但又不敢貿然涉水,便想用牛試試水深,無論如何驅趕,牛就是不敢下水,追兵將牛趕到另外一個地方再試,這次稍加驅趕牛就下水了,但此處為一個大深坑,牛一下去即被淹沒。追兵心想,牛敢下去的地方就如此之深,不敢下去的地方豈不更深不可測,于是放棄渡河的想法,但又想完成奪城任務,便隔河與城內官員談判,說城小不值得占領,只要交出城內旗幟,我們就引兵北去。城內官員為保百姓平安,就交出了旗幟,追兵也就取旗北行了。追兵得勝,城內百姓也得勝,自此草雞溝也有了得勝河的叫法。 (待續)
●張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