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安寺。娘娘廟、天齊廟與大寺比起來,那可就差遠了。倫鎮街已經無人能夠說出大寺的真實名字,經查閱齊河民國及清代縣志,方知其真名為大安寺,金皇統七年(公元1147年)建。改建為大安寺前,是一座廟,蘇東坡曾來此廟求子,不久蘇夫人果然生了長子蘇邁。大寺位于倫鎮街的西北角,緊靠西北門,遠近聞名,是黃河以北的一座名剎。現在無法查找得到有關大寺的詳細描述資料,我問過多人,沒有一個能夠描繪出其具體的外觀模樣、內部結構和寺內陳列之物,也難怪,抗日戰爭時期,大寺為日本鬼子的重要據點,人們不敢靠近,能夠進到里面的人少之又少。但說起大寺,有人說比曲阜的孔家殿還好,更有甚者,言其為魯班爺所造,雖絕無可能,但足可以讓人想象大寺之宏偉與精巧。鬼子投降那年,八路軍攻打寺內的鬼子兵,交戰中大寺起火,由于寺廟建筑中木料太多,火勢迅速蔓延,據有的人講,大火燒了七天七夜,十里之外還能看到滾滾濃煙。還有人說,大寺下原有一條大蟒蛇,寺毀蛇走,也帶走了倫鎮街的好風水。我不相信什么風水理論,但大寺的焚毀,確實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大損失,也為倫鎮街留下了千古遺憾。
??? 土地廟。舊時各村都有土地廟,倫鎮街也不例外,四街各有一座土地廟。四座土地廟中,當數北街土地廟最好,小廟在北門之外,面南一灣清水,背靠一個斜坡。解放后,禹城縣政府在北街土地廟原址北側建造了革命烈士紀念亭,后又修了紀念堂,堂中矗立三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碑上鐫刻著374位革命烈士的名字。紀念亭成了倫鎮一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在小學和初中時期,每年的清明節都在老師的帶領下到紀念亭掃墓,聽一些老戰士講發生在倫鎮一帶的革命斗爭故事。南街的土地廟就在娘娘廟西側大灣的西岸,廟門朝東,里面一座土地爺塑像,背后有兩棵又粗又高的大楊樹,其中一棵粗得兩個大人都合抱不過來,另一棵一半已經枯死,另一半還在堅強地生長。當地辦理喪事時有上廟的習俗,即是死者晚輩親屬到土地廟燒紙叩頭,告訴土地爺和閻王爺,在地下多多關照新亡之人。解放后,娘娘廟改建成了倫鎮完小,土地廟、天齊廟也在破舊立新等活動中被拆除,幾個廟內的陳列之物也全部流失,蹤跡難覓。
??? 看花樓。舊志上稱看花臺,在倫鎮南街外西南方三四百米處,元代德州路總管劉通所建,廢棄多年。元代的看花臺,一般高丈余,可容百人甚至更多,為觀花飲宴之所。到解放前,倫鎮街外的這座看花臺只剩下一個十多米長、五六米寬、一米多高的土臺子了。
??? 娘娘墳。在倫鎮南街外東南方三四百米處,有一座被稱為娘娘墳的大墳疙瘩,南北長十多米,東西寬四五米,半人多高。相傳墳的主人是南面樓子李村的一位姑娘,被一位在此征戰后來成為皇帝的人看中,那位后來的皇帝許諾日后迎娶,但薄命的姑娘沒有等到皇帝登基就在家鄉病死了。皇帝登基后,仍承認其娘娘身份,為其重修了豪華大墓,即娘娘墳。不知多少年過去了,娘娘墳經風吹雨打逐漸衰落成了一個大土疙瘩,墳上的石碑也也風化嚴重,字跡難辨。
??? 房家林。倫鎮一帶稱某個家族成片的墳地為林。倫鎮街里各大家族的墳地,應數北街房家林豪華。房家明朝初年遷入倫鎮,明朝末年房守士出任大同巡撫、兵部侍郎(后贈兵部尚書),史可法曾親自為其作傳。房家林位于西街外四五百米處,墳頭個個高大,有幾座墳上還有龜馱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墳地里那條神道,神道兩側是整齊的石像,有石人、石馬、石牛、石豬、石羊等,每對相同的兩個石像分列神道東西,面面相對,蔚為壯觀。上世紀七十年代墳地尚保存完好,后逐漸被破壞。 (待續)
●張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