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閱禹城舊志,能找到不少對于禹城人秉性的描述,譬如“俗上清虛,人無爭斗”,“士多質樸,不諳浮夸”。等等。
??? 我是在禹城土地上長大的,以自己的經歷與見聞,很認同修志者的結論。知足者常樂,這是父老鄉親們的信條。有一首歌詞這樣寫到:大運河的故事流傳了多少年,平原上的日頭轉了多少年,春秋幾度你變了容顏,這里的桃花染紅了三月的臉,這里的棉花暖著八月的風,這里的蓮藕透著六月的鮮,這里的五谷香透十月的天,這里的人們樸實勤勞又勇敢,這里的日子和諧幸福又美滿。
??? 改革開放之后,禹城老鄉們的性情漸漸變了。我多次聽到姥爺向我感嘆:“現在的人呵,心罡野了。”這個“罡”字是方言。是“很”的意思。我問:“野在哪里? ”他說:“不實咀”我明白,“不實咀”就是永不滿足的意思。
??? 看看老鄉們這三十年的表現。我認為姥爺的總結恰如其分。大包干之后,老鄉們囤里有余糧了,也曾有過短暫的滿足,可很快又企望著兜里有余錢。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摔打干凈腳上的泥土去務工,去經商。在我們禹城一個個的市場逐漸形成。大工廠,小作坊,比比皆是。與此同時,家鄉各個角落的老鄉們也不再老老實實種那幾樣老牌莊稼。而是從土地上直起腰來,眼睛盯著市場,什么掙錢種什么。三十年彈指一揮間,再也不是“破禹城、爛陵縣、金高唐、銀平原”的樣子了。老祖宗留下的黃土地,農民拿它當命根,風霜雨雪在土里滾,汗珠摔成八瓣碎成金,五谷雜糧養育了一代代人,農民是咱的好父老鄉親,忘了農民就忘了本。這里沒有山,平坦的土地長出好莊稼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莊稼漢,這里的故事不平凡,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傳送了多少年,黃土地的女兒走出黃土地,捧著太陽背著渴望向著東方喊,沒有山卻有山的信念。
??? 如果說,脫貧之前的禹城老鄉還在追趕先進縣市的步伐。那么,脫貧之后他們的心變得更“野”更“不實咀”。在許多方面,他們有意識地搶占在全國的領先位置,中國生物技術產業基地,中國食品餡料城,中國功能糖城……一個個城市名片都讓人大開眼界。那些成果,那些奇跡,讓我目不暇接,恨不能讓自己變成一只長有復眼的昆蟲,把所有的變化統統攝取。我看到禹城城區迅速擴張,比三十年前大十倍而不止;我看到小時候經常玩耍的徒駭河被橡膠壩攔起浩淼一片,沿河風景如畫;我看到破破爛爛的城中村莊先是夷為平地,而后被高樓大廈所替代……老鄉們不再安分守成,而是永不滿足,不斷進取。我敬佩他們的干勁,期待著他們新的作為,新的成就。
程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