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銘
??? 做人,應該讀書。林語堂說:“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一個人在世上,對于學問是這樣的,幼時以為什么都不懂,大學時自以為什么都懂,畢業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覺一切都不懂。 ”
??? 怎樣去做一個好人,更要讀書。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大學問家錢穆說:“假如我們誠心想學做人,‘培養興趣,提高境界’只此八字,便可一生受用不盡。 ”古人曾云:“書如藥也,可以醫愚”,也就是說:通過讀書,穿越時空,與古人、今人、賢人、達人、圣人、偉人去學習、對話;欣賞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生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圣、生命含義的豐富。讓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從而擺脫了平庸,提高了人生境界情味,高尚誠實道德做人。
??? 余秋雨說:“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 ”
??? 如何治學?怎樣讀書?今年游廬山觀朱熹的白鹿洞題“枕流”刻石,深受感悟。南宋淳熙七年(1180)3月底,掌管白鹿洞書院的朱熹在書院小溪的石頭上題 “枕流”二字。朱熹題“枕流”而不是“枕石”,是經過精心考慮的,朱熹一向倡導求學、治學要獨立思考、融會貫通。他希望學子們的思維像流水一樣充滿活力,在廣采博收中提取精華,獲得真正才學,而不要唯唯喏喏,盲聽盲信,不敢越雷池半步。他有一首名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明明是在贊美因有活水不斷注入而清澈如鏡的水塘,題目卻是:《觀書有感》,正是在說明求學、治學要保持清新活躍、不停滯、不呆板的思維才能融會貫通、豁然開朗、通達暢快!恰如活水不斷注入,水塘才能呈現出清澈如鏡,天光云影的美景,此其一。
??? 其二,“枕流”二字的觀書治學理念還體現在他的另一首名詩中:“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首詩也是在告誡學子們:國逢盛世,如春暖河開,活水注入,江水澎湃;路在腳下,要抓住當務之機,奮斗拼搏。同時倡導求學、治學,思維清新如春水,活力無限,觀書應具萬丈法眼,應用須運獨竅匠心,中流擊水,巧用“四兩撥千斤”,直掛云帆濟滄海,游刃有余,自在暢行。
???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做好人。享受讀書,受益一生。“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的變化與科技革命,使我們正處在中華盛世、時代“中流”,不負時代,中流擊水,時不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