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山東新聞聯播》2012年10月04日播出:科學發展山東行 德州:兩區同建幸福橋
【導語】發展快不快,關鍵在農村。德州市實行農村社區和農村經濟園區兩區同建,城鄉統籌,確保農民既安居又能樂業。
【正文】國慶期間,齊河縣劉橋鄉洪州社區最后一批搬遷入住的農民李延鵬在別墅式新房里侍弄花草。
【同期聲】齊河縣劉橋鄉洪州社區居民 李延鵬
(李大爺:我老了,閑著沒事,養養花,挺舒心。)
【正文】平原縣農民李宗新也在國慶期間整飭新房。作為龍門街道工業園區內第一批入園戶的小老板,李宗新放棄了青島的工作回到了家鄉。
【同期聲】李宗新
(一樓現在租出去了,二樓我自己住,三樓收拾好了讓我父親搬過來。青島的房子完全租出去了。)
【正文】李大爺進城,李宗新還鄉,這是農村人口占70%的德州市近年來農村發展建設的巨變。
【同期聲】德州市委副書記滿春重
德州有400多萬農業人口,全市有8310多個村莊,村莊小,干部難選,農村經濟發展比較滯后,沒有幸福的農村也就很難談幸福德州的建設。
【正文】2010年,德州市啟動農村社區、農村產業園區的兩區同建工程,計劃將全市8300多個村莊合并成1184個新型農村社區,同步建設1538個產業園區。面對如此浩大工程,地從哪里來?德州市分類建設,因地制宜把城中村、城郊村、鄉鎮駐地村、偏遠村分類采取政府組織、對外出讓、增減掛鉤等辦法,有效解決產業園區的用地問題。同時,合村并居騰出來的土地通過復耕開建幾十萬畝的現代農業園區。有了土地,錢從哪里來?德州市又啟用信貸扶持、建設融資平臺、以獎代補等手段破解資金難題。目前全市已建在建各類社區340個,產業園區876個。
【正文】在齊河,起初面對新社區的規劃圖,李大爺卻并不想搬遷。
【同期聲】齊河縣劉橋鄉洪州社區居民 李延鵬
(說的這么好,政府能做到么?心里不大踏實,尤其這個上歲數的,覺得故土難離啊,)
【正文】在平原,收到家鄉產業園區邀請的李宗新也是一腦子顧慮。
【同期聲】李宗新
工人這一塊也難招啊,現在年輕人都不愿在家里,都選擇出外打工,如果你回來招不到工人怎么辦?
【正文】他們的這些擔憂,早已在德州市的意料之中。
【同期聲】德州市委副書記滿春重
好房子不等于好日子,好廠房不等于能賺錢,安居和樂業最重要是“安”字和“樂”字。
【正文】為幫助農民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德州農村社區項目全部配套水電路氣暖等各種設施,醫療站、健身中心、超市等也一應俱全,污水垃圾全部實現集中處理。借助社區建設,全市54%的村干部換成了致富能人。產業園區方面,根據當地資源、傳統、區位等優勢規劃了現代農業、機械加工、商貿等各種產業項目,并配套科技孵化器、職介中心、民營經濟服務中心等專門機構。
【正文】如今,李大爺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社區的活動中心,與老人們下下棋。
【同期聲】齊河縣劉橋鄉洪州社區居民 李延鵬
我就是(下棋)來不過他,我想想下一步非得贏過他不行。
【正文】與悠閑的李大爺相比,李宗新正盤算著在大型企業工業園弄個自己的廠房。
【同期聲】李宗新
企業就想搬遷到這邊來,增加增加設備,再多招點工人,把廠子做得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