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僅一歲的多多剛剛接受了小兒疝手術,不僅哭鬧減少了,精神狀態也較之前有了明顯改善。“如果不是肚臍處米粒大小的痕跡,很難想象幾天前他才接受了手術。”多多的父親王先生說。像許多家長一樣,他擔心孩子手術后會留下疤痕,且一度聽信小兒疝氣可以自行消失的說法,卻險些釀成大錯。
擔心手術留疤,治療延誤半年
在多多出生一個月之后,王先生無意中發現孩子哭鬧的時候,在腹股溝處會鼓起一個包,但是躺在床上或不哭鬧的時候,這個包又消失了。夫妻倆帶著孩子前往當地醫院檢查才知道這是“小兒疝氣”,因為聽說有些小兒疝氣可以自行消失,便沒有為孩子治療。
可半年過去了,多多腹股溝處凸起的包塊不僅沒有消失,用力時卻鼓得更大了。這一次,夫妻倆著了急,將孩子送到了德州聯合醫院普外科,B超檢查確診為腹股溝斜疝。接診醫生陳彬建議盡快為孩子手術治療。
“非得手術嗎?他還這么小?”夫妻倆一聽要手術,瞬間緊張起來。陳彬耐心解釋:“大多數疝氣是不能自愈的。如果不及時處理,有可能因為排便用力或劇烈咳嗽而使腹腔壓力突然增高并產生嵌頓,時間一長,會造成疝囊內腸管的缺血性壞死,甚至腸穿孔,對孩子的生命健康也會造成嚴重威脅。”
為了避免將來給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家長接受了陳彬的手術建議,為孩子實施微創的單孔腹腔鏡手術。
5 毫米小孔,使手術更微創
“少一個部位的創傷就少了一次傷害。”陳彬告訴記者,常規的腹腔鏡手術需要開3至4個孔,術后會留下多處瘢痕。單孔腹腔鏡治療小兒疝,不但把腹壁切口數量減少到最少,而且創傷更小,切口愈合后能達到較佳隱蔽效果。
手術中,陳彬在多多的臍部開了一個約 5 毫米的小孔,從這個通道進入腹腔。清晰的成像屏幕,成了他的“眼睛”,小兒疝專用的手術鉤針,靈巧地避過血管、神經、精索和輸精管,直接縫合疝內環口。隨后,通過鏡頭,陳彬又探查了對側內環口情況,若發現對側存在隱性疝,可直接予以結扎,這樣既避免患兒二次手術的痛苦,也可節省手術費用。
“這是個考眼力、考巧勁兒的活兒。”陳彬說,“不要小看多個孔到一個孔的跨越。”單孔腹腔鏡對實施手術的醫生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考驗醫生的技術,也考驗著醫生的耐心和細心。由于切口小,術中幾乎無出血,多多很快就出院了。
腹腔鏡技術于小兒外科廣泛應用
陳彬是小兒外科專業研究生,師從于遵義醫科大學附屬貴州省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劉遠梅教授,擅長小兒外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治療。來到聯合醫院普外科工作后,陳彬在科主任的指導下,運用單孔腹腔鏡手術開展小兒疝氣、小兒闌尾炎、精索靜脈曲張、隱睪、鞘膜積液等疾病的手術治療。近兩年來,普外科陸續開展針對小患兒的各種微創手術,已成功開展微創治療小兒鞘膜積液、小兒闌尾炎及小兒各種急腹癥的手術150余例。
作為微創治療的代表,腹腔鏡技術顯著擴大手術耐受人群,有效減少了術后患者的不適感、復發率,并已廣泛應用于小兒外科多個領域。(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