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有這樣一群人,多年來,他們用愛心、真情與熱血,為人民群眾構筑起生命與健康的 “紅色屏障”。其中有護士、警察、保安、工人、淘寶店主……雖然職業各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無償獻血英雄。他們用自己的選擇與堅持演繹著不平凡的人生,他們的生命因奉獻而精彩。正是這樣的大愛,完美詮釋出個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正是這樣的大愛,點燃了一盞又一盞生命的希望之燈。
本版刊登6位無償獻血者先進事跡,激勵更多人向他們學習,加入無償獻血者隊伍。
市民張偉慶——
“慶叔”是個熱心腸
□本報記者 張曉航 本報通訊員 鄒德曉
張偉慶是國網德州供電公司下屬單位的一名保安,今年56歲,他無比熱愛獻血事業,以至于將一張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證書設為了微信頭像——這僅是他因獻血獲得榮譽的一小部分。在全市獻血隊伍里,張偉慶稱得上是元老級人物,很多年輕的獻血者見到他,喜歡喊一聲“慶叔”。
1998年3月的一天,在市中心廣場接過一份無償獻血宣傳單后,張偉慶第一次走進獻血車。“就想做點好事,沒想到能堅持這么久。 ”他回憶說。
做點好事——這是張偉慶長年堅持的為人之道。獻血之外,他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動,為災區捐款、為山區兒童捐衣物,朋友同事有困難,他總會搭一把手,是典型的熱心腸。
為了保證捐獻的血液合格,張偉慶改變了一些生活習慣,戒了煙酒,不吃高脂肪食物。
2006年6月14日晚上11點,正在值夜班的張偉慶接到一個緊急電話——一位產婦因難產大出血,急需B型血小板。時間就是生命,他火速趕到中心血站。核型、采血、化驗,各項指標正常,隨后血小板及時輸入了患者體內。兩小時后,血站接到消息,由于止血及時,母子兩人已脫離危險,這讓張偉慶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獻血的意義。
21年風雨無阻,張偉慶至今累計獻全血7400毫升以及136個治療量的血小板。
市民高偉——
將獻血一直堅持下去
□本報記者 張曉航 本報通訊員 鄒德曉
高偉今年41歲,是德州聯合石油公司的一名職工。截至目前已捐獻全血12200毫升,相當于兩個人全身的血液總量。
說起第一次獻血,高偉坦言記不清具體時間,只記得是2001年前后,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他與未婚妻一起走上了獻血車,為小兩口的愛情增添了更多關于愛的注解。“當時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我們一起做件好事挺有意義,沒想到一直堅持下來這么多年。 ”高偉對記者說。
加入無償獻血者隊伍后,高偉開始有意識地學習獻血知識,逐漸了解到健康的人,按規定參與獻血對身體不會有任何的影響;了解了每年冬季是獻血淡季,需要更多人獻出愛心以保證足夠的血液供應等等。
自己獻血之余,高偉常常向他人講解獻血知識,鼓勵動員親人、朋友、同事加入獻血者隊伍,身邊已有不少人追隨他的腳步,擼起袖子獻愛心。
高偉告訴記者,市中心血站近些年不斷推出新的人性化服務,如為獻血者提供人身意外險、全省率先取消血費報銷關系證明、率先將無償獻血者配偶的父母納入直系親屬范圍等,切實給了獻血者鼓勵與溫暖。“我還年輕,還能獻血好多年,我會把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下去,為別人和這個社會更和諧美好盡一份力。”高偉說。
市民張現彥——
血站里的“流動血庫”
□本報記者 滕璐 本報通訊員 鄒德曉
11月25日,在市中心血站,33歲的張現彥忙完手頭的工作,來到采血室捐獻血小板。這已經是他第27次獻血了,累計獻全血5400毫升,捐獻23個治療量的血小板。他曾榮獲2016至2017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
作為一名采血護士,張現彥在工作中見多了用血人的急切,聽多了等血救人的信息,深知一份安全的血液對于生命的意義。“無償獻血這件事,很多人都在做,作為一名血站工作人員,我更應該沖在前、作表率。 ”張現彥說。有時血小板會比較緊缺,當血站應急招募血小板獻血者時,他都會默默“補上”空缺。“不光是我,血站的每位工作人員都像是‘流動血庫’,都會這樣做的。 ”張現彥說。
在張現彥的帶動下,他的妻子、姐姐、妹妹都加入了無償獻血的隊伍。有一次,在深圳工作的妹妹回德州看望父母時,還被張現彥拉去獻血。
在工作中,張現彥對每位獻血者都十分關愛。對于首次獻血的人,他總會拉家常、談心,緩解獻血者的緊張感,并叮囑獻血后注意事項;對于有疑問的人,他總是耐心解答,詳細介紹獻血相關知識,并為獻血者準備好紅糖水、餅干等。在集中采血時,張現彥很少喝水。“平時在流動采血點采血的時候,廁所不好找,不方便,只能少喝水,就是為了減少獻血者的等待時間。 ”張現彥說。
市民劉春躍——
捐獻血小板 救助更多人
□本報記者 滕璐 本報通訊員 鄒德曉
12月12日,“雙十二”很多人忙著搶購商品時,經營著一家淘寶店的劉春躍來到德州市中心血站,捐獻了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 41歲的他已經獻血17年了,捐獻全血1400毫升、血小板229.7個治療量。
談及第一次獻血,劉春躍說,2002年時,他還在德城區寶松軸承廠工作,有一次在市中心廣場閑逛時看見了獻血車。出于好奇,他走上了獻血車,當了解到捐獻血液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時,他毫不猶豫地獻了200毫升,自此便與無償獻血結下不解之緣。
2007年,劉春躍從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那里了解到成分血的概念,成分血目前主要是捐獻血小板和白細胞,而機采血小板對出血患者的搶救更有意義,且當時全市較為固定的捐獻成分血的志愿者并不多。劉春躍毫不猶豫地報名捐獻血小板。
每次捐獻血小板,劉春躍都得專門跑到市中心血站,來回都需要花費近3小時的時間,但他依然覺得很有意義。“全血每半年才能獻一次,而血小板每個月都能捐獻一次,這樣我就可以用我的血液挽救更多人。 ”劉春躍說。從那時起,每月一次捐獻血小板成了他的必修課。“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繼續堅持獻血。 ”劉春躍說。
市民孟凡輝——
幫助別人 快樂自己
□本報記者 劉瀟 本報通訊員 鄒德曉
翻開一本本鮮紅的獻血證,看到一行行數字,有200毫升、400毫升,仿佛看到了那殷紅的血液挽救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些獻血證的主人名叫孟凡輝,今年55歲,是寧津縣公安局涉案物品保管中心的一名民警。
自2002年孟凡輝第一次參加無償獻血起,17年來,他堅持獻血,總量達到了12400毫升,獻血次數已達到32次。“第一次獻血是單位組織的,當時只獻了200毫升,但我覺得這是最簡單的助人方式,決定要堅持下去。 ”
此后,孟凡輝就愛上了這份“事業”,并定下了一個雷打不動的規矩,無論平日工作多么繁忙,堅持每年參加無償獻血2次。
許多人認為獻血有損自己的健康,不愿意獻血。孟凡輝不僅用另一種方式履行著為民服務的職責,而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獻血不但無損身體健康,而且更是一件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事情。“有時候,大家問為什么要去獻血,我還會調侃地說,以我的能力和水平,想為國家和社會多作點貢獻,就只能獻點血了。 ”采訪最后,孟凡輝表示,他堅信奉獻使人快樂、使人幸福,能參加無償獻血,這是作為一名人民警察的光榮,日后定會一直堅持下去,并將“接力棒”傳遞到女兒手中。
市民于明斌——
奉獻讓人生更有意義
□本報記者 石少軍 本報通訊員 鄒德曉
12月13日一早,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于明斌正在公司的蔬菜大棚里工作。今年38歲的于明斌,從18歲開始獻血,至今已20年,獻血量達12000毫升,共捐獻全血30次。
于明斌是陵城區臨齊街道北關村人,1998年在德州經濟學校(現并入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就讀。上學期間,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經常來學校宣傳無償獻血,那時他便萌生了獻血的想法。 1999年,年滿18周歲的他,在自己生日當天來到市中心血站,捐獻了400毫升血液,從此堅持每年獻血。
2001年,他回到陵城老家,在鑫晟置業集團工作。集團旗下有農場、物業公司、建筑工程公司,保安、建筑工、技術員、管理員他都干過,但無論工作多忙,他始終沒有忘記獻血這件事。由于當時獻血車還沒開進陵城區,他就乘坐大巴車來德州獻血。
這幾年,于明斌去獻血時都喜歡帶上兒子,讓他多接觸社會,對公益事業耳濡目染,是希望兒子將來也能積極參與到無償獻血中來。“再過4年就滿18周歲了,他生日那天,我會帶他一起獻血,過一個有意義的成人禮。 ”“獻血是為社會作貢獻,感覺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在獻血中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于明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