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打通醫療機構層級“屏障”,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19個縣域醫共體讓百姓得實惠
武城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到肖邢王莊進行白內障篩查
□本報記者 劉瀟 本報通訊員 劉世強 趙凱 王春霞
嶄新氣派的國醫堂,明亮潔凈的門診樓,花園式的醫院環境……7月30日,走進陵城區糜鎮衛生院,眼前為之一亮。糜鎮衛生院副院長李富友告訴記者,這里是陵城區人民醫院定點幫扶基層醫療單位,共有醫務工作者78名,醫療服務覆蓋糜鎮約5萬居民。“1個月前,我在縣人民醫院做了手術,因為兩家醫療機構建立了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現在,我直接轉診到糜鎮衛生院做定期康復,省去了俺來回奔波之苦,真是太方便了,而且環境好著哩! ”糜鎮徐閣村村民徐清華感嘆說。
從2018年和2019年的一組醫療數據變化來看,糜鎮衛生院全年手術臺次由241臺次增加到355臺次,全年住院患者由1624人次增加到1862人次,全年門診患者由28649人次增加到30199人次,衛生院之所以變得“炙手可熱”,正得益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建設。“近幾年,陵城區在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過開通縣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群眾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縣級醫院專家的優質診療,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 ”陵城區衛健局局長劉智國介紹,如今,越來越多的基層群眾像徐清華一樣,享受到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帶來的便利。
2019年,陵城區被國家確定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德州市政府確定陵城區為健共體建設試點單位。“下一步,我們將以市、縣、鄉、村‘四級’分級診療為基礎,由醫共體向健共體轉型,實現升級跨越式發展,以數字化平臺推動基層醫療智能化升級,有效盤活現有醫療資源,逐步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劉智國如是說。
前幾日,武城縣老城鎮大十八戶村村民盧風蘭,又一次收到了老城鎮衛生院派送的常用藥,她說:“原來,都是自己跑縣城拿藥,現在,鎮衛生院醫生都定期把藥送上門。謝謝黨和政府,是你們把健康送到我身邊。”
盧風蘭是省級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患有冠心病多年,今年3月份,又突發心梗。得知這一情況后,老城鎮中心衛生院簽約家庭醫生王書娜,積極同上級部門溝通,為其快速辦理門診慢病卡,定點醫院在縣人民醫院。“兩下兩送”服務推出后,考慮其拿藥路途較遠,就醫不便,征得本人同意后,經溝通協商,將盧風蘭的慢病定點醫院,轉回了老城鎮中心衛生院。
基層群眾的就醫獲得感從何而來?這源自武城縣緊密型醫共體改革, 8月4日,武城縣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成立大會召開。今年以來,該縣積極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6月份,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推出了“兩下兩送”服務,即:慢病門診下放到鎮衛生院、兩病(高血壓、糖尿病)門診下放到村衛生室;定期開展送醫下鄉、送藥上門。和盧風蘭一樣,武城縣已有7000多名慢病、兩病患者都成了政策的受益者。這一政策的施行,一方面讓群眾少跑腿就近能用上藥,另一方面又將報銷比例由縣醫院的77%提高到鄉鎮衛生院的87%(貧困戶提高到92%),減輕了用藥開支。“我們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搭建平臺,發揮了縣人民醫院資源技術優勢,提升了鎮街衛生院的醫療服務質量,患者不再舍近求遠。減輕的不僅是他們的病痛,還有經濟負擔。”武城縣委書記、縣醫共體管委會主任張磊說。
什么是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德州市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科科長王求禹給出解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是縣域醫共體的“進階版”,指以縣級醫療機構為龍頭,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資源,形成服務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管理共同體,使縣鄉村醫療機構成為‘一家人’。“我們旨在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不斷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使醫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居民醫藥費用負擔合理控制,有序就醫格局基本形成,縣域內基層就診率逐步提高。 ”王求禹說。
近年來,我市不斷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共建成19個縣域醫共同體,覆蓋10個縣(市、區)、122家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中,陵城區和武城縣分別建成緊密型縣域醫共體2個和1個,充分發揮了縣級醫院上聯下帶的紐帶作用,推進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把更多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引向基層、投入基層,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多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