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增(右二)帶領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傳承人查房。王琰 攝
骨骼支撐我們身體,骨頭受傷受損,輕則行動不便影響生活,重則造成殘疾飽受折磨。
德州市中醫院骨傷科立足中醫藥傳統優勢,堅持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為眾多骨病患者解除病痛,以專科專治、傳承發展的特色走出一條骨科診療品牌的創建之路。
日前,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公示2021年省中醫藥臨床重點專科、縣域中醫藥龍頭專科名單,我市17個專科入選,市中醫院骨傷科名列其中。
中西融會貫通 鑄就名科風骨
市中醫院骨傷科堅持中西醫“兩條腿”走路,用中西醫結合的模式診治骨傷科常見病、多發病及各種疑難雜癥,收到了良好效果。
“沒想到手術效果這么好,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動,這么快就出院了!”上月下旬入院,一周后,王森(化名)扶著66歲的母親在新年第一天走出了市中醫院骨傷科病房。原來,患者之前在家中摔倒后感覺腰部疼痛,休息兩天后癥狀并未減輕,到醫院檢查后確診為胸椎壓縮性骨折。“老年人骨折危險性更高,身體機能下降和心理負擔過大極易引發基礎病的發作,必須第一時間進行治療。”骨傷一科主任王春楨根據診斷情況迅速制定了手術方案,在骨頭裂縫處注入“骨水泥”進行修復,“骨水泥”凝固后代替骨頭給脊柱提供支撐,快速減輕患者痛苦,手術非常成功。術后,根據患者體質,醫生開具了中藥調理身體,患者順利康復。
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中西醫結合醫骨療傷是科室的治療理念。術前通過中藥調理,讓患者達到手術條件;術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用中藥調理方劑加快康復進程,中西醫結合治骨病已成為骨傷科的“拿手好戲”。
經過多年發展,骨傷科的診療日趨規范化、系統化,遵循動靜結合,內外兼治,運用中醫傳統手法整復、自制小夾板外固定及手術治療四肢骨關節骨折、脫位,配合中醫治療各種疑難骨折、骨折遲緩愈合和骨折后遺癥,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深受患者好評。
岐黃薪火相傳 國粹生生不息
岐黃薪火代代相傳,本草芬芳千年不散。中醫事業要進步,重點在于后繼人才的培養和中醫的傳承。2018年,作為省名中醫專家及學科帶頭人的王禹增成立了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培養中醫人才。
傳承需要形式,創新難能可貴。傳承工作室帶頭人王禹增特別喜歡“突擊檢查”,“這個方子為什么這么開?還有更好的補充嗎?”一連幾個問題讓一起查房的“徒弟”們感到很緊張。骨傷一科的年輕醫生李化明深有感觸,“經常被點名已經習慣了,老師就喜歡隨時隨地考業務,剛開始很緊張,就經常私下里‘補習’,確實讓我們進步很快。”
傳承工作室里,不僅有骨傷科的年輕醫生和外地求學而來的徒弟,還有其他科室的醫生來學習,腦病科主治醫師徐寶庭就是其中一員。“通過老師指導,我連續三年獲得專題學術成果省級榮譽,在臨床診療方面的提升顯而易見。”徐寶庭對學術精于鉆研,對傳承中醫發展更是有很強的責任感。
去年5月1日,德州市“醫保惠民五個鼓勵”行動正式實施,鼓勵我市醫療機構做強專科、加強對外合作、支持中醫,作為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成員專科,骨傷科報銷比例上浮8%,醫保惠民政策的出臺成為了“助推器”,在緩解“看病貴”問題的同時,也助力了骨傷科的發展。
擦亮專科品牌 賦能中醫振興
“中醫骨傷科和西醫骨科,看似一字之差,實則大不相同。”王禹增說,中醫治療不是單純地看“骨頭”,而是看整體,考慮局部損傷后骨的支架力量缺失,導致其他軟組織受損。因此,中醫手法治療骨傷,不僅是治骨,更會關注“筋和血脈”。
運動系統的病癥也在骨傷科診療范圍之內,例如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等。骨傷科堅持“能簡單的不復雜、能中醫的不開刀”治療理念,以骨傷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為主攻方向,解除患者病痛。
骨傷科作為德州市中醫藥學會骨傷專業委員會的主委單位,肩負著區域骨傷專業的發展重任。王禹增每天都要在手機上為基層醫院的醫生答疑解惑。此外,骨傷科每年都組織學術會議、培訓等十余次,提升德州骨傷領域的整體診療水平。
大醫精誠,懸壺濟世。“我們將堅持‘名科+名醫’的發展策略,發揚中醫藥特色專長和絕技,在打造區域中醫治骨高地上砥礪前行,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健康醫療服務,擦亮中醫治骨金字招牌。”王禹增如是說。
□本報記者 滕璐 本報通訊員 劉校鋒 陳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