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寒冬,不少怕冷的市民趕緊把熱水袋、電暖扇、暖寶寶等各種“取暖神器”安排上。不過,有市民沒有被“凍傷”卻被“燙傷”了。對此,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燒傷科主任趙法軍表示,低溫燙傷不容易被發現,若未能及時有效治療或處理不當,容易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嚴重時會發生傷口潰爛遷延不愈。
32歲的宋曉玲(化名)特別怕冷,每天晚上睡覺都要捂熱水袋。幾天前,她像往常一樣,把熱水袋往被窩一扔就睡覺了。第二天發現左小腿處出現了一個蠶豆大小的水泡,當時她并沒有當回事,后來小水泡又紅又腫。她趕緊到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被醫生診斷為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指身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攝氏度至50攝氏度)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趙法軍說,每年冬天都是低溫燙傷的高發期,其中熱水袋低溫燙傷占到兩成。低溫燙傷的面積通常比較小,早期外觀往往只是一個小水泡,但實際可能損傷皮下組織、肌肉等。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接觸熱源的時間,時間越長,皮膚受損程度越重。
趙法軍建議,一旦低溫燙傷后,不要涂抹牙膏、蘆薈膠等物品。如果局部有水泡或者表皮破潰,應及時去醫院治療,途中可以用清潔的毛巾外裹創面。
日常生活中應謹慎使用暖寶寶、電暖扇等物品,防止低溫燙傷。趙法軍提醒,嬰幼兒、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人群應盡量避免使用皮膚接觸類取暖物品,如需使用應隨時注意皮膚情況;使用熱水袋時在外面裹上毛巾;暖寶寶要隔著衣服貼,避免長時間接觸同一部位;此外,燙傷后千萬不要胡亂涂抹藥膏或挑破水泡;如果只是皮膚呈紅色伴有微微疼痛,可以自行愈合。
□本報記者 滕璐 本報通訊員 張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