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辛昊龍通訊員張月華
近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了最新第15版致癌物報告,新增了8種致癌物。值得關注的是,幽門螺旋桿菌首次被列為明確致癌物。
幽門螺旋桿菌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在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高達59%,也就是說,身邊每十個人中就有六個人正在感染或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
如今,人們越來越關心幽門螺旋桿菌的相關知識:它跟胃癌到底有什么關系?要不要治療?如何預防?
1月10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請他們來解疑答惑。
不容忽視:它能間接誘發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癌的一大明確風險因素,對我們的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付逢吉告訴記者,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主要表現為飯后腹脹、不舒服甚至會感到疼痛,還伴隨著反酸和食欲下降。嚴重的還會引起反復發作的腹部劇烈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之后就是慢性胃炎、胃潰瘍或胃萎縮。
“幽門螺旋桿菌雖然不會直接導致癌癥,但它會引發很多胃部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誘發胃癌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付逢吉表示,他們在日常的接診工作中發現,超過80%的胃癌患者都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而胃癌是一種很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死于該病,所以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對于防止胃癌發生也尤為重要。
“曾經的觀點是,查出感染的患者,一般要滿足幾種情況才要求其殺菌;現在的觀點是,只要檢查出感染,都建議進行殺菌。”付逢吉說。
不用恐慌:它可預防可根治
“幽門螺旋桿菌傳播的主要途徑包括糞口傳播和口口傳播。例如如廁后不洗手,緊接著吃東西或摸嘴巴等。再就是共餐的進餐模式,會帶來口水傳播,使得幽門螺旋桿菌在人群中相互感染。”付逢吉建議,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生活中一定要勤洗手、勤刷牙,碗筷要消毒,與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共餐時,做到餐具分開,杜絕口對口給孩子喂食,鼓勵使用公筷等。
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在確認感染后,應如何治療?
“目前最簡單準確的檢測方式就是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內鏡診療科副主任醫師姜鵬介紹,即便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也不必恐慌,只要遵從醫囑,科學治療就可以治愈。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四聯療法’,即利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抗生素的不同組合進行殺菌。”姜鵬介紹,“四聯療法”療程一般為十到十四天,殺菌結束后,建議停藥1至3個月再進行呼吸實驗,評估殺菌效果。
“如果停藥時間過短,容易出現假陽性,所以建議停藥一個月以上,最好是3個月再進行復查。”姜鵬表示,如果復查結果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檢測仍為陽性,需繼續采用“四聯療法”,直至檢測結果為陰性為止。
不能僥幸:高風險人群應主動篩查
“為有效預防胃癌,我們的做法就是對高風險人群進行早期篩查。”姜鵬介紹,主動、定期檢查胃病可以有效地預防其癌變。
姜鵬曾接診過一位53歲的患者齊某,其因出現腹脹、反酸、嗝氣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遂到醫院就診檢查,在檢測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后,醫院建議其進行胃鏡檢查,后發現胃內已出現病變,后經過內鏡微創治療,進行黏膜剝脫,病變部位得到及時處理,之后也不再需要放化療,只需定期復查即可。
姜鵬介紹,年齡在40歲以上,并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患有萎縮性胃炎,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被定義為高風險人群,不能存有僥幸心理。建議這部分人要定期進行癌癥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