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在全市首次用橈動脈進行非停跳冠狀動脈搭橋——為七旬患者搭起“生命之橋”
本報記者滕璐本報通訊員李夢嬌
1月12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應用橈動脈,成功為患者實施心臟非停跳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解決血管堵塞問題,據悉這在全市尚屬首例。
1個月前,72歲的劉曉紅(化名)總感覺心臟不適,每次爬樓,或者稍微走快一點,心臟就有疼痛感,還出現胸悶癥狀,休息一會癥狀就有所減輕,自己也沒當回事。但后來家人發現了她的情況,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帶她來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就診。
在心臟大血管外科,劉曉紅接受了全面詳細的檢查,心臟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其冠心病嚴重,心臟三支血管堵塞,導致通道變窄。“心臟就相當于人體的發動機,冠狀動脈就是發動機的輸油管路,現在管路堵塞,發動機會隨時罷工,這就意味著患者心臟隨時可能停跳,帶來生命危險。”該科主任李建新形象地為患者和家屬介紹了病情。
經過全面評估,李建新認為患者血管堵塞程度太高,藥物治療已不起作用,盡快進行搭橋手術是首選。征得劉曉紅及家屬同意后,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進行了充分的術前討論,決定為劉曉紅實施心臟非停跳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這種術式對患者,損傷小、恢復快,但相比傳統體外循環下心臟停跳手術,該手術要求醫生具備熟練的基本功和更高的外科吻合技術。
在術前檢查時,一個難題又擺在了李建新面前。常規搭橋手術一般選取患者乳內動脈和下肢靜脈作為橋血管,但劉曉紅患有嚴重下肢靜脈曲張,僅有8厘米的下肢靜脈可用,這就需要用到其他部位的血管。“可以選取橈動脈。”一個大膽的想法浮現在李建新的腦子里。但選用橈動脈也面臨一定風險:橈動脈位于前臂,周圍結構復雜,取用稍有不慎,容易造成手麻木無力,甚至引起截肢。但對于劉曉紅來說,這是最佳手術方案,遠期效果更好,且不需要二次手術。
術前,李建新還為患者做了相關檢查和試驗,證實了取用橈動脈可滿足橋血管條件。李建新帶領團隊實施手術,憑借高超的技術,成功取下乳內動脈、橈動脈以及可滿足橋血管條件的下肢靜脈,并利用它們,在冠狀動脈狹窄的近端和遠端之間建立新通道,使血液能夠繞過狹窄的血管。手術歷時4小時,成功完成。術后,劉曉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且沒有出現手指發麻、無力、缺血等情況,胸悶、胸痛的癥狀也得到了改善。目前,劉曉紅恢復良好,將于近期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