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滕璐 本報通訊員 劉桂圣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大家對呼吸道傳染病更加重視。3月24日是第27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主題是“生命至上、全民行動、共享健康、終結結核”。“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的設立旨在提高公眾對結核病防治的意識和素養,倡導科學文明衛生習慣,減少結核病的傳播和危害。
同為呼吸道傳染病,新冠肺炎、肺結核有什么區別?日常應該怎樣做才能遠離肺結核?3月18日,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專家接受記者采訪,解讀結核病防治知識。
飛沫傳播人人都是易感人群
結核病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殺手之一,全球每天有超過4100人因結核病喪生,近28000人患上這種可預防和可治愈的疾病。我國是全球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結核病發病人數為84.2萬,占全球的8.5%,居全球第二位。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可侵犯身體各個系統,最常見感染發生在肺部,稱為肺結核,占各種類型結核病的80%以上,是迄今為止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傳染病。“肺結核病人咳嗽、咳痰、打噴嚏,或者大聲說話的時候,會把帶有結核菌的飛沫播散到空氣中,這些飛沫被周圍人群吸入將會造成感染,每個人都是肺結核的易感人群。”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首席專家、呼吸中心主任許世陽說。
近期,我市部分地區出現新冠肺炎病例,它與結核病一樣,同屬呼吸道傳染病。“結核病與新冠肺炎的區別在于結核病由細菌傳染,而新冠肺炎由病毒傳染。”許世陽介紹,新冠肺炎是急性傳染病,發病非常快,進展很迅速,而肺結核是慢性傳染病,發病慢、潛伏期很長,治療起來也很慢;從癥狀上講,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以咳嗽、發熱為主要表現,且兩者都是以飛沫傳播為主。
規范治療治愈率達90%以上
近年來,全市結核病發病率呈緩慢下降趨勢,通過科學規范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同時還可避免傳染。
何為科學規范治療?許世陽告訴記者:治療過程中應遵循十字方針,“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早期,用藥越早越好;聯合,治療結核病需要多種藥物聯合在一起,提高殺菌力,防止產生耐藥性;適量,根據患者體重計算劑量,減少不良反應和細菌耐藥性;規律,一定要遵醫囑規律吃藥;全程,治療結核病一般需要6至9個月的療程,不要隨便停藥,不要隨便減少療程。
患上結核病,如果不去正規醫院,或治療不規范,很容易產生耐藥性,治療效果會明顯下降。許世陽舉例說,有一位結核病患者服藥兩個月后,覺得癥狀減輕,又因擔心藥物副作用大,就擅自停藥了。過了一段時間后,癥狀加重,去醫院檢查竟發展為耐藥結核。
在“十四五”結核病防治規劃策略引領下,我國啟動了2035年終止結核病的行動計劃。許世陽認為,實現這一目標,要進一步落實醫保先行、財政兜底的政策,并加強新疫苗、藥品和診斷工具等技術的研發,同時提高耐藥結核病患者的發現率和治愈率。
科學預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不少人談‘癆’色變,我認為完全沒必要。”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王志勇表示,結核病可防可控可治,春季是結核病的高發期,癥狀為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如果癥狀持續2周以上,應及時就醫,最好到專科醫院,進行精準診斷和規范治療。
雖然人人都是易感人群,但免疫力低的人群更要提防結核桿菌入侵,如嬰幼兒、老年人、營養不良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塵肺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容易受到結核桿菌感染。王志勇建議,預防結核病,關鍵是提高對結核病的抵抗力,要及時為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對于成年人而言,要定期進行體檢,生活規律,避免過度勞累或精神緊張,平時加強體育鍛煉,盡量不熬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不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掩口鼻、戒煙限酒、房間勤通風,都能降低結核病感染的幾率。
“及時學習結核病知識,提高健康素養水平,是預防結核病最好的方法。”王志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