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唐志梅滕璐本報通訊員王琰
2023年3月9日是第18個世界腎臟日,今年的主題是“人人享有腎臟健康——應對突發風險,關心弱勢群體”。腎臟是制造尿液的器官,承擔著清除血液中的廢物、保持血液潔凈的任務,因此被人們稱為人體內的“清潔機”。
許多人在生活中經常熬夜、暴飲暴食等,卻不以為意,日積月累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今天是世界腎臟日,一起聽聽專家怎么說。
現狀 認識不足致病情延誤
眾所周知,腎臟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器官,它具有生成尿液以及排泄體內垃圾毒素的作用,但腎臟又是非常脆弱,若沒有做好保養,腎臟疾病便會找上門來。很多人一有腎病就會想到腎虛,也有很多人有點腰酸腰痛也馬上想到是不是腎虛?會不會得了腎病?其實這些想法并非完全正確。
3月7日,在德州市中醫院腎病門診,診室外有多名市民候診,其中不乏年輕人。當天坐診醫生張海燕介紹,近幾年,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重視程度的提升,大眾逐漸認識到腎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但就診者中仍有因對腎臟健康認識不足而延誤病情的情況。
70歲的張先生患高血壓、糖尿病多年,早年因為工作繁忙,對控制血壓、血糖不夠重視,2019年發展為高血壓腎病、慢性腎臟病4期。2022年底,張先生出現感冒癥狀在家吃了3天藥沒有好轉,到市中醫院就診發現腎功能惡化,需要血液透析治療。通過血液透析室醫護團隊的精心救治,終于轉危為安,腎功能明顯改善,脫離透析。在每年冬春流感高發季,像張先生這樣的慢性腎病患者,都面臨著考驗。誘因 六大不良習慣易傷腎
有著20年腎病診療經驗的張海燕將最傷腎的行為總結為六個方面。
第一,暴飲暴食。高蛋白飲食、愛喝老火湯、吃得太過油膩……這是不少人的喜好,但過足“嘴癮”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尿酸等代謝產物,加重腎臟排泄負擔,傷害腎臟健康。因此調整飲食結構,避免暴飲暴食、胡吃海喝。控制好體重,有利于預防糖尿病、心臟病和其他與慢性腎臟病相關的疾病。
第二,經常憋尿。長期的憋尿習慣會導致尿在膀胱里存留太久而繁殖大量細菌,甚至可能經輸尿管上行感染腎臟,反復感染加上治療不當,可能形成慢性炎癥,造成今后頻繁發病、難以治愈。建議要及時排尿,排出尿液中的廢物和毒素,多喝水,稀釋尿液,不給尿液滋生病菌提供機會。
第三,勞累熬夜。經常熬夜的人睡眠不足,有研究表明,如果長時間缺乏連續性睡眠,會影響腎臟的正常運轉,導致毒素排出不暢繼而損傷腎臟,特別是女性。此外,勞動強度較大的人群容易疲勞,腦力勞動者長期精神緊張、久坐不動等,腎臟的功能就會減退。
第四,濫用藥物。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很多藥物的代謝產物都要通過腎臟排泄到體外。長期使用腎毒性藥物容易導致藥物的慢性蓄積,使腎臟發生不可逆的損害。因此,藥物應盡量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嚴禁亂吃藥,更要減少所謂“保健品”的使用。
第五,缺乏運動。保持健壯的身體,既可以增強免疫力,減少各種(呼吸道、皮膚等)感染,又可以把身體各個器官功能活躍起來。適當運動,可以加速腎臟代謝產物和毒物。
第六,吸煙酗酒。煙草中的有毒物質會直接傷害腎臟細胞,如尼古丁可引起腎小球濾過率增高,傷害到腎小管的功能,加速慢性腎臟疾病惡化。建議 高危人群每年應進行篩查
有些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也會出現慢性腎臟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市中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魯風坡建議,慢性腎臟病的高危人群應每年檢查一次尿常規和腎功能,例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家族有慢性腎臟病病人,糖尿病、痛風、高尿酸血癥等代謝性疾病病人,高血壓、系統性紅斑狼瘡、尿路結石、尿路感染、尿路梗阻病人,有急性腎衰竭病史者。
除了高危人群須進行定期體檢外,魯風坡還建議健康人群應該多了解腎臟健康知識,識別早期腎病信號,避免出現貧血、惡心、乏力等癥狀后再就診,錯過早期治療時機。
魯風坡建議,生活中別忽略這些蛛絲馬跡,尤其出現以下癥狀,可及時到醫院咨詢:尿的改變,是否有少尿或夜尿增加,尿液泡沫久聚不散,紅色尿或醬油色尿,排尿困難,出現尿潴留或排尿時疼痛;水腫,尤其以眼瞼及雙下肢水腫最為常見,部分比較嚴重的腎臟疾病,早期就會導致患者身體水分排泄受阻,如果體內的水、鈉潴留明顯,就有可能出現浮腫;疼痛的性質以酸痛為主,疼痛以腎區疼痛和腎區叩擊疼痛為主。在腎臟病變早期,部分人會出現腰部酸脹疼痛的感覺。如果總是腰背酸痛并且叩擊時痛感明顯,就需要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