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京津冀協同發展部署和舉措不斷。
12月26日,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主持召開第四次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會議,強調要抓緊修改完善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優先啟動一批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項目,加快推動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轉移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同日,位于北京大興和河北廊坊之間的北京新機場正式開建,這一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工程有望成為區域交通一體化的新引擎。京津冀近日還簽署了三地機場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標志民航領域一體化取得實質進展。9月,三地已實現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
2014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與中共新一屆領導提出的“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戰略,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縮小差距、治理污染、解決北京“大城市病”,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目標。
“一山之隔兩重天”
走進河北興隆縣瀝水溝村,混凝土公路破損嚴重。47歲的村民蔡金蓮吃水靠著自家平房院內的一口水井和水窖,水質沒有保障,因為離廁所太近。
緊鄰的北京平谷區將軍關村則早就通上了平坦的柏油路。村民張立中是蔡金蓮的姐夫,家里已通自來水20多年,并住上村里統一新建的兩層別墅。
兩村位于北京與河北交界的山區,相距僅一公里,但“基礎設施和生活水平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瀝水溝村黨支部副書記高海峰說。瀝水溝村所在的陡子峪鄉七成村民仍使用水窖。
類似“一山之隔兩重天”的現狀在北京、天津與河北交界處的山區農村并不鮮見。京津冀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早就為政府和學界關注。
上世紀80年代初,京津冀區域協作發展的概念提出。15年前,城鄉規劃學家吳良鏞在《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報告中,將京津冀描繪為“發達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
2013年,河北仍有512萬貧困人口,占其農村人口近一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及京津的一半。與此同時,京津冀地區面臨的霧霾等環境問題愈加突出。
協同發展帶來的機遇
京津冀一體化還未觸及瀝水溝村,當地人已經從中看到了改變的希望。
“協同發展首先要把交通對接好!”陡子峪鄉黨委書記司海濤盼望盡快升級改造破損公路,以便發展休閑旅游富民項目。興隆縣是北京水源地保護地,工業項目受到限制。
北京和河北政府官員表示,北京已就15條普通國道、一般公路的銜接與津冀達成一致。三地正在加快打通尚未貫通的20多條高速路和省級干道。
區域產業合作正在加速。據北京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三地已搭建10個科技創新平臺和20個產業合作平臺。今年上半年京冀合作項目達2300個。
北京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說,中關村企業在河北已設分支機構1029家,在天津設分支機構503家。中關村與天津濱海新區、河北唐山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建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和曹妃甸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
“北京中關村和天津高新區代表了兩地自主創新的頂尖水平。雙方共建科技園的意義不僅僅限于具體項目,而在于探索一種新的合作創新模式,起到示范意義。”天津濱海高新區未來科技城綜合服務辦公室副主任陳洪波說,目前科技城里70%至80%的項目來自北京。
京津冀地區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略小于英國,人口1億多,2013年GDP達6.2萬億元,占全國九分之一。未來,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和河北曹妃甸將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點和引擎。
京津冀為中國轉型探路
北京和天津擁有全國一半的兩院院士,三分之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和工程中心以及四分之一的高校,是中國其他區域無法比擬的。專家認為,要通過簡政放權,建立統一市場規則,激活科技資源,把京津冀獨特優勢轉化強大競爭力。
郭洪認為,轉型升級是京津冀共同的使命和任務,必須以協同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內涵式發展格局,為全國發展方式轉變探索新路徑。
對于產業結構偏重的河北省,大幅削減過剩鋼鐵、水泥和玻璃產能的任務艱巨。
河北邢臺市環保局副局長徐懷亮說:“淘汰落后產能、壓減過剩產能有短期陣痛。走技術革新、轉型升級,減少高耗能產業比重,發展高端產業是必由之路。”工業城市邢臺正努力摘掉全國重污染城市的帽子。
在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張貴看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最大的制約瓶頸,是尚未構建成一個有活力、統一的區域性市場。
“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重塑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形成有利于企業賴以生存、發展和創新的區域生態系統,建成世界級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新經濟增長方式的引領區。”他說。(記者李來房 曹國廠 李鯤 孔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