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千頭萬緒,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一馬當先,需要從哪里突破?武城縣給出這樣的回答:一是優化思路,二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三是提升服務。
“三子”落定,全局皆活。今年上半年,該縣地方財政收入增長38.7%,位居全市前列;民營經濟營業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增幅均居全市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民營經濟上繳稅金增幅均居全市前列。
突破強鎮建設
鎮域強則縣域強、鎮域富則群眾富。武城縣大力實施城鄉統籌戰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快速度推進,科學調整縣城周邊甲馬營鎮、李家戶鎮、武城鎮等三個鎮駐地位置,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四位一體”城鎮群,打造縣城“十分鐘經濟圈”。突出縣城中心,加快魯權屯鎮、四女寺鎮和老城鎮建設,構建起有機鏈接、協調發展的“一心三極”格局。目前,通過科學謀劃,魯權屯鎮正在向山東特色產業強鎮、名鎮邁進,老城鎮奮力搶占魯冀鄰邊經濟制高點,四女寺鎮著力打造對接德州的“橋頭堡”。
魯權屯鎮強勢突破“產業層次低、核心競爭力弱、產業鏈條短”的瓶頸制約,一方面積極開展產業招商、以商招商,另一方面積極打造龍頭企業、產業平臺、專業市場三位一體、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目前,投資7.2億元的貝州集團熱泵機組項目、投資3.3億元的中南科萊空調主機項目等18個億元項目在魯權屯鎮扎根。
以重點鎮為節點,武城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700萬元的歷亭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車,和振華街形成了 “一縱一橫”的交通大框架。鎮級五條一級標準道路建設,打通產業集聚區、旅游風景區、經濟主戰場與外界的連接,帶動了各鎮街二三產業的發展。
贏在執行力
弱縣要實現異軍突起,要求地方黨員干部具備更強的工作集中度和執行力。面對總量小、底子薄的現實,武城縣提出“提質提速提效,苦干實干會干”的工作思路,吹響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沖鋒號。
按照分線作戰、整體推進的工作原則,該縣將全縣工作分為四條主線,成立四個推進委員會,實行責權利相結合,一體指揮、一體調度、一體落實。同時,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具體化”的原則,將所有工作全部分解到項目上,全縣上下實行“一線工作法”,落實“末位淘汰制”。
對招商引資工作實行倒逼機制,全面實行重大項目建設掛圖作戰,通過實行目標倒逼、任務倒逼、責任倒逼,項目建設責任分解到每一天、每個人,一旦出現耽擱,責任人將被問責。
該縣成立了督查考核辦公室,對所有重點工作全部實行周調度、月通報、每季度進行一次全縣觀摩,每半年進行一次綜合考評,評比結果與領導干部的評先樹優、獎懲使用直接掛鉤,營造了重政績、樹正氣、用能人的良好氛圍和導向。
打造引資高地
“過去,客商注冊一個公司需要15天,如今只需3個工作日。”武城縣政務服務中心主任侯文廣介紹。在武城縣經濟開發區,新建成的政務服務中心矗立在路旁。該中心共入駐部門40多個、服務事項400多個,真正做到了“一站式”服務,提高了服務效能。
縣域經濟從一定程度上講是環境經濟,這種環境不僅是硬件設施、產業優勢,更是一個地區服務水平、辦事效率和干部作風。今年是武城建設項目最多、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年,這與當地積極優化發展環境的重大舉措密不可分。
武城縣繼續深化“四德”工程建設,在改進作風建設上連出重拳,弘揚“繼承、創新、實干、爭先”四種精神,叫響了“無功就是過,平平常常就是錯”的口號,推出了嚴厲打擊涉企亂檢查、亂收費和公路“三亂”等破壞經濟發展環境行為。縣里審批中心推出了“一表式”辦理模式,使內資企業設立的審批事項由33項縮減為10項。同時,該縣實行了領辦代辦制度,對已確定的重點項目,由項目所在地黨委、政府派出專人負責領辦、代辦各種手續,并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投資108億元的玲瓏輪胎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該公司董事長王鋒對此深有感觸:“縣里服務好,才使我們創造了項目建設的奇跡。”□本報記者 楊德林 王賀本報通訊員 王召華 王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