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司空見慣的秤砣,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它所承載的度量衡歷史與文化,也正在被人們遺忘。為了留住這份記憶,德州出現一些秤砣收藏者,他們建有自己的論壇和網絡交流圈,時常互通新收集到的秤砣,也會分享業界最新動態。張慶超是德州秤砣收集愛好者的“領頭人”,他自2011年起開始收藏秤砣,至今收藏已有百余個,在武城老家他收拾出一間工作室,專門用于存放這些“寶貝”。
收藏秤砣來自全國各地
張慶超今年45歲,是一位個體商人。近五年來,他因生意來往時常到全國各地出差,這也為他收集秤砣提供了便利條件。幾乎每到一處,他都會到當地的古玩市場轉一圈,尋找秤砣的蹤跡。“一般情況下很多城市的市場上都沒有此類交易,在收藏圈中屬于小眾類別,這幾年我在江蘇、河北、河南等近十個省份都買過秤砣回來,也算是來自全國各地了。”張慶超介紹,自己收集并無太高門檻,只要能反映一個年代的記憶就可以。
秤砣材質以銅和鐵為主,有幾個為玉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傳統的橢圓、方形,也有十二生肖系列,還有的是銅錢樣式。
張慶超介紹,目前市場上秤砣價格在不斷增長,根據年代和歷史意義價格差距很大,有的可以到近萬元,有的則百余元。
在秤砣收藏圈子里,大家時常會互通有無,直接購買或者進行交換,“這是我近兩年秤砣最主要的來源。”張慶超說。
父親一桿秤養活一家人
收藏秤砣的人大多會順便收集秤桿,張慶超也有一根,僅有的一根,那是他父親曾經使用過的。
在武城老家時,張慶超家是鎮上知名的油條糕點鋪子,早些年附近村子的人早上會排起長隊來買油條,傍晚時分父親還會走鄉串戶吆喝著叫賣。后來人們對油條的“熱情”小了很多,所以父親只在趕集時做一些出來,每五天一次。“這桿秤用了有十幾年,是我記憶里父親用得最久的,直到最后幾年更換成電子秤,才把它收到里屋。”張慶超說,換秤之后,父親晚上收工回屋總會嘟囔幾句,說電子秤“準星不好”,他是用慣了自家這種古老傳統的桿秤,紅木材質,常年使用已經發亮,上面都是父親的氣息。
2010年時,張慶超的父親在老家去世。在父親住院前還在做油條,盡管每天的銷量已經很少,但他還是堅持做著。兒女們大多已經轉行,沒有人可以傳承父親手藝,對此老人有遺憾,但也欣慰。“父親不想讓我們和他一樣,一生都在農村生活,在他樸素的人生觀中,一代要比一代強,而成為‘城里人’是他對我們幾個兒女的期望。”張慶超說。
一桿秤記錄父親一生辛苦
張慶超收藏秤砣也和父親的桿秤情結有關。父親去世后,他回老家整理老人遺物,在一堆雜物中看到了那根紅木秤桿,表面已經布滿塵土。張慶超鼻頭一酸,幾乎落下眼淚,他用手帕小心擦拭后帶回了德州的家。“我上學的學費都是父親從這桿秤中一點一點稱出來的,早上熱油的滋滋聲,巷口的吆喝聲,還有油條熟悉的味道,是我從童年到中學的最深記憶。”張慶超說,父親很健談,總是會跟買油條的鄉親們聊上幾句,對待自己的孩子們也很少發火,不像很多父親那樣總是板著臉,他從不吝嗇笑容。
桿秤用得時間久了,即使沒有明顯磨損,也要更換,否則稱量會不準確。而秤砣也是如此,生銹磨損都會被淘汰。
張慶超說:“我不打算賣掉這些秤砣,想一直傳下去,并給孩子們講述父親的故事。”晚報記者 張雙雙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