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南昌八一廣場
作者在福建拉練途中
劉慶民
中國人民解放軍昂首闊步走過了90年的光輝戰斗歷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保衛世界和平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業績。1968年我參軍入伍,成為這支光榮隊伍中的一員,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我從一名普通的青年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熱血軍人。
在部隊工作的十七年里,我隨部隊駐防過許多地方,最使我不能忘懷的是在福建前線的那些日子。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之際,我把在福建前線的點滴經歷記錄下來,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獻給培養教育我成長的人民軍隊。
奉命調防福建前線
1975年春天,我所在的部隊奉中央軍委的命令,從江西調防福建前線黃岐半島。我們這支部隊是當時擔任全軍機動作戰任務的值班部隊之一。1967年從山東煙臺入贛執行“三支兩軍”任務,1968年下半年改建福州軍區建制。到1975年已經在江西駐防了八年。由于部隊執行的任務不同,部隊駐防十分分散,沒有專門的營房,住的都是地方的學校、工廠、部隊干休所等。
這八年中雖然政治風云變幻,但部隊的戰備值班任務始終沒變。為保持和提高戰備值班部隊的戰斗力,中央軍委決定將這支部隊從江西撤出,調防在與國民黨統治的馬祖島僅一水之隔的黃岐半島駐防。部隊由繁華的城市轉入山溝,由“三支兩軍”轉為戰備訓練,不僅是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干部戰士思想和意志的考驗。
福建之所以稱為前線,因為當時海峽兩岸仍然處于敵對的戰爭狀態。蔣介石占踞著臺灣、金門、馬祖、澎湖列島等地,把反攻大陸作為戰略目標,經常在福建沿海一帶搞些破壞騷擾活動。我軍對其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并且經常不斷地對臺灣海峽實施炮擊。我們駐防的黃岐半島屬福建省連江縣,可在對面馬祖島上的國民黨也設了一個連江縣,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唯一一個兩岸都設立縣政府的地方。
新環境中漸漸扎根
敵人就在眼前,福建就是前線。我們部隊從內陸到前線,馬上進行了任務形勢教育。面對臺、澎、金、馬,天天可以聽到炮聲,對一支在戰爭年代曾立下赫赫戰功的部隊來說,就好比老虎見到獵物一樣,立刻睜開了警惕的眼睛。從機關到基層,從干部到戰士,迅速實現了從和平的內陸城市到福建海防前線的轉變。部隊戰備觀念迅速提高,就像戰士們決心書中寫的“臺灣一天不解放,我們睡覺也要睜著一只眼”。有一天,師副政委孫壽亭對電影組王組長說:“小王,想法弄個新電影看看?!蓖踅M長笑笑說:“孫副政委,我們現在不是在南昌了。”孫副政委似乎理解了這位電影組長的難處,說:“哦,我疏忽了。”是啊,現在師部到縣城還有60多里地呢。周圍離駐地最近的是個生產大隊,為了搞好軍民關系,師部里放電影時,還專門請大隊干部看電影。
我記得剛到福建前線,部隊的農副業生產還沒搞起來,連江縣境內陸??哲姴筷?、野戰醫院等到處都是兵,蔬菜、副食品供應很緊張。剛到新營房那幾天,根本吃不上蔬菜,伙房里就熬一大鍋湯,放一點鹽,再灑上一把蔥花,就是一頓菜。后來我們發現山上長了很多野生的香椿樹,老百姓家的籬笆墻也是種了一些香椿樹,一打聽,原來這一帶的老百姓不吃香椿葉。我們政治部利用一個星期天上山采香椿,弄回來后用鹽腌一腌,整整腌了兩大缸。這可成了我們的美味佳肴。附近的老百姓看了感到很稀奇,說剛來的這些解放軍吃樹葉,他們也把自家的香椿摘下來送給我們。我們問老百姓這么多香椿為什么沒人吃,他們告訴我們,當地只要香椿樹的樹干做木材,花紋很細,但香椿葉子是沒人吃的。
當時福州軍區的首長很關心我們這支剛剛來到福建前線的部隊,給部隊的各個單位安排了農場和農副業生產基地,部隊邊訓練邊養豬種菜,改善基層連隊的伙食,對地方的糧油、副食品供應,協調省地縣有關部門保障供應。使我們這支從山東半島轉戰江西,又從江西轉戰福建前線的野戰部隊在海防前線扎下了根。
敵方“心戰”花樣多
對于地處福建前線的部隊來說,在上世紀70年代,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反擊蔣介石的“心戰”。
部隊駐地與敵一水之隔,白天水茫茫的一片大海,到了晚上能用肉眼觀看到對面馬祖島上閃閃的燈光。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甚至可以聽到對面島上雞鳴犬吠的聲音,可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蔣介石對大陸“心戰”活動的花樣很多,主要的是“海飄”、“空飄”以及無線電廣播等?!昂oh”是把內裝“心戰”宣傳品的收音機、塑料茶缸、牛肉干、小衣物等東西,利用潮汐從對面島漂流到大陸沿海的沙灘上。早晨在沙灘上經常撿到這些東西,如果我們巡海的戰士撿到這東西,按照規定要統一上繳到保衛部門;地方老百姓如果撿到這些東西要上繳到公安機關。“空飄”主要是利用風向用氣球散發宣傳品。有宣傳口號、有美女照片等等,印刷得很精美。
無線電廣播的頻率很高,在前線一打開收音機,就能收到對面廣播,這些“心戰”活動主要針對解放軍。有線喊話的地點,主要在金門的馬山、古寧頭、小金門的湖井頭、大擔島的北山和南山以及馬祖等地。國民黨在這些地方設立了有線喊話站,每天喊話16至18個小時。無線廣播,對大陸廣播的無線電臺有53座,比如專門負責對我方“心戰”的“光華之聲”、“自由中國之聲”和“空軍之聲”等廣播電臺。
總之,臺灣當局對我方“心戰”活動是多頻道、全方位的。
針鋒相對反“心戰”
對于我們這支剛剛從內地來到福建前線的部隊來說,政治工作面臨著全新的課題。我們政治部按照上級的指示,由首長帶隊組成工作組深入到一線連隊,組織和指導部隊搞好繼承和發揚我軍瓦解敵軍優良傳統的教育。
我當時在師宣傳科工作,隨師政治部湯義勇主任到某部一連蹲點調查研究,結合部隊思想實際,編寫反心戰方面的教材,用我們部隊戰爭年代的英雄歷史事實說明瓦解敵軍的重要性,向戰士講清繼承光榮傳統與開展反敵心戰的關系,動員全體官兵自覺開展反心戰活動。同時,長期抓好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
我們根據部隊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規定部隊一律不準收聽敵臺廣播,凡是收聽的都要嚴肅處理,連以下單位個人不準保留收音機。這件事有些戰士想不通,我們就做好個別人的思想工作。據當時我們的調查,連隊里百分之八十的戰士有收音機,一打開收音機就是臺灣國民黨的聲音,你想聽也得聽,不想聽也得聽。有的戰士圖新鮮,偷偷聽一次覺得沒什么,可對一些辨別能力差的戰士來說,很容易上當受騙,這給基層管理帶來很多困難。我們部隊在總政治部沒有下發正式通知以前,采取戰士的收音機由連隊統一保管的臨時措施,同時,為連隊配發圖書,活躍基層文化生活,撿到的敵宣傳品一律上繳團以上保衛部門。同時還做出了戰士不準到地方裁縫鋪私改軍裝的規定,對戰士的請假天數、批準權、銷假制度等也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
對敵反“心戰”斗爭是針鋒相對的,對駐在福建前線的部隊來說,更是經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一。直到1979年國慶節,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我軍停止對臺灣海峽炮擊,兩岸關系開始緩和。但對于軍人來說,準備打仗是永遠的課題,是看家的本領,不管兩岸關系怎樣發展,軍人要永遠保持敵情觀念、戰備觀念,決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反“心戰”的斗爭一刻也不能放松。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