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我經歷了一段特殊日子。那時我還單身,與兩個哥哥家的侄子組成了一個特殊家庭,度過了3年難忘的時光。
那是2002年,也是我來德州做“德漂”的第二年。當時,我剛在禹城的原單位辦理了離職手續,在德州開始了新的生活。我租住著十幾平方米的小平房,每月收入也只有千元左右。那時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在德州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一個家。但當時我所有的財產僅1萬元,買房的事連想也不敢想。雖說那時生活囧態百出,但老家還有兩個和我囧態差不多的哥哥。當時,在北京建筑工地上做農民工的三哥,自己挑頭承包了一項民用建筑工程,身邊急需人手,就想讓在家種地的三嫂去照顧他和協理工程,但家里正要上初中的侄子無法帶到北京上學,只能由我的老母親照看。老人年紀大了,還種了好幾畝地,要再給孫子應時做飯,也有困難,再說,老人沒有文化,自然在學習上也無法給孫子助益。另外,四哥的情況和三哥差不多,原在禹城一家工廠上班,廠子黃了,就跟三哥到北京建筑工地給人打工,后來在北京一家私人公司做工程總管,也想讓在家種地的四嫂去北京和他一塊工作,可家里正要上初中的兒子無人照料。這時,我的兩對哥哥嫂子就有些左右為難。我得知情況后,便主動承諾:可以把兩個侄子接來德州上學,由我來照顧他倆,一則我有時間給他們做飯,二則我也能輔導侄子的學習。再說,德州這邊教學環境總歸比農村老家那邊好。兩個哥哥聽后自然應允。當年10月,我給兩個侄子辦了轉學手續,安排到德州一處郊區中學讀書,吃住由我照管。就這樣,倆侄子直到初中畢業才離開我。
那段日子里,生活是緊張和清苦的。兩個哥哥當時經濟也很拮據,每個月只能拿出100元給孩子做生活費,兩個侄子的學習費用則由我記賬,實報實銷。為有計劃地開支,我每天都要記生活日記。那三年,這樣的賬冊我記了好幾本,并一直珍藏到今天。“4月11日:兩個侄子要零花錢各20元;雞蛋10斤,18元;豆油8斤,24.8元;饅頭2斤,2元;油菜1.4斤,1.2元。 12日:坐車1元;小白菜1.6斤,0.80元;菠菜3斤,0.70元;饅頭1元。 13日:饅頭2元;花生米1斤,2.5元;鹽2袋,1.6元。 14日:饅頭1元;純凈水1桶3元;豬肉4元,白菜4.8元……”以上是2003年4月中旬幾天的生活費記錄。雖說那時物價比今天低,但我們仨生活標準每人每天不到4元錢。冬天,一般是大白菜燉豆腐,有時會放點豬肉。春天是大地里剛下來的時令蔬菜,如波菜、油菜、小白菜等。
2003年,也就是兩個侄子來德州的第二年冬天,在朋友和三哥、四哥的幫助下,我拿出自己僅有的1.5萬元,加上借來的3萬,交了首付,又貸款8萬元,在郊區買了一套面積120平方米的頂樓。每月要還房貸650元(15年還清)。當時為什么選擇頂層呢,就因為頂層便宜,每平方米才930元,且我選中的這套頂層,有暖氣管道從室內走過,即使屋內不開暖氣,室溫也能達到十二三度。售樓人領我去看房時,是12月中旬了,室外寒風刺骨,走進這套簡裝修的新房,卻覺得溫暖如春,我當時就拍板定下了房子,幾天內辦完手續就搬進了樓房。
住上了樓房,雖說室內溫度僅有10多度,但比起在外租房燒煤球爐取暖來,又干凈又暖和。那時的集體供暖取暖費是每平方米18元,不開暖氣,一冬能省下2160元。這筆錢對于我來說,可以交3個月的房貸呢。就這樣,買房之初的5年,因經濟拮據,我就一直這么蹭暖。
兩個侄子和我一塊搬進了樓房,住房條件比在外租房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雖說我那時經濟壓力很大,但心情卻是無比高興,干起工作來也格外帶勁。兩個哥哥在京有嫂子在身邊,又不用掛念孩子學習上的事,做起事來心里也很踏實,事業也更加有了起色。
轉眼15年過去了。如今,我的哥嫂們都還在北京工作,并且都在德州買了兩套樓房。三哥家我那侄子,大學畢業后也在德州安了家。四哥家我那侄子,現在南方一家大公司打工。而我,不但早已結婚生子,當年的那套120平方米的頂層樓已換成了更大更好的新樓房。
我只想擁有一縷春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想想當年我弟兄3人的經濟狀況,再看看今天的美好生活,誰能想到,生活竟會有這么大的變化!這一切,說到底,就是因為我們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從1978年底算起的40年來,日子就在不知不覺中好起來:花兒越開越多,日子越過越香,房子越住越好,家庭財產成百倍地增長。而這一切,也使我堅信,只要堅定地跟著黨,在持續深化改革開放中擼起袖子加油干,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定會屬于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也一定會早日實現!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