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終于見到了名不虛傳的鄧友梅。老人應市文聯之邀,近日在德州學院4樓,作“我的文學經歷”演講。鄧老雖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鑠,容光煥發。報告中抑揚頓挫,談笑風生。全市300多文學愛好者聆聽了鄧老傳奇般的人生歷程及對文學的摯愛與癡迷。兩個小時的即興演講,足見鄧老豐富的人生閱歷、對生活的豁達和超脫以及常人難比的通達與睿智。在場的所有人無不為之動容,心生諸多感慨。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鄧老對故鄉的情愫無法用寸管表達。每當念起故鄉,一塊大石頭在他心里翻滾,好比故鄉藤上的一個老南瓜。出生于1931年的鄧友梅,他的故鄉就在平原縣張士府鄉鄧莊。在故鄉親眼看到日寇掠殺中國百姓,而農民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頑強地生活。在他記憶中還是家鄉人好,月還是故鄉的明。
??? 鄧友梅在平原老家受到抗日教育,11歲參加八路軍,當起交通員;14歲找到新四軍,和陳毅軍長與茹志鵑共同成長;15歲在丁玲的《文藝報》上發表處女作——《文工團員在淮海前線》;18歲就成了解放揚州城一兵。 1949年去新華社某軍分社做見習記者,1952年入黨后更萌發了創作激情,于1956年發表了成名作——短篇小說《在懸崖上》,在社會產生不同凡響。正當他創作成果蒸蒸日上時,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受到嚴重迫害。 1984年才成為中國作協理事,專心搞創作。
??? 處在那樣的逆境中,鄧老竟能堅強地生活下來,在場的300多人疑惑中帶著敬佩。鄧老幽默中不乏大師氣概:“我只上過4年小學,第一次拿到的稿費是4個柿子、一包花生,還要與全班同學攤分,但很快樂。趙樹理讓我寫一篇關于戰爭的文章,我不會寫字,錯字連篇,但會念,編順口溜是我的拿手好戲。雖然受到迫害,但我擁有堅定的信念,所以我不悲觀,還是‘厚著臉皮’活了下來。我想人總要對社會積德,這就需要有堅定信念。有了這個精神支柱,再艱苦咬咬牙都能過關。 ”
??? 鄧老雖年事已高,仍關心我們這些文學愛好者的成長,不忘為我們寫作“支招兒”,寫作秘訣是:多讀、多寫、多觀察,要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讀書時,以己之長比人之短。就是了解自己不足,避免走彎路。寫作時,以己之長補人之短。意思是,專找自己順手而別人不掌握的路子,寫出特色。他說,寫作本身就是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張天翼叫他每天從宿舍到教室的路上,都想法發現一個新事物,以養成觀察細節的習慣。他與戲劇大師曹禺同住一院,早上起來鍛煉時,曹禺告訴他,要想寫好劇本,先背過三個,再寫,水平會大長。鄧老先背再寫,果然如此。老舍也指點他寫作怎樣順溜,使他受益一生。
??? 聊采中他坦言,經歷了那么多的磨難,更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他把寫作當成報效祖國的手段,這也是其人生價值的追求。現在有些青年作家因生活安逸,沒有經歷大的震蕩,缺乏精神內涵,寫得作品不能感染人。
??? 最后,鄧老對青年作家寄予厚望,希望大家以當前文學的神圣使命為己任,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發揚傳統,標新立異,寫出更有益更有趣的文學作品,以饗廣大的讀者。□夢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