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鄉村習俗,大年初一吃罷水餃要進門入戶拜長輩。全家人吃過羊肉水餃是六點半,稍事休息換衣換鞋,同族的拜年聲從院外清脆地送進耳鼓。長長的隊伍計有16人,走進屋內的只是少數幾個代表,其余的則站在鞭炮響過鋪滿紅紙的院里,再給來者敬煙拿糖逐一分完,我也加入到拜年的行列。穿戴不同、聲調不同的拜年大軍,都有著相同的笑臉、相同的賀語:“兔年好,給你拜年了!”
??? 在一上午三個小時的拜年走動中,共到36戶,有同姓的,有外姓的,他們居住條件的改觀、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我想象中的,但有兩戶還是令我感動。同姓的大爺常年患病,前幾年臥床不起,只是到大年初一勉強地坐在炕上,圍著被子說幾句過年的話。今年卻大不同了,能下地走動了并熱情接待拜年者,問其原因聲聲感謝政府的醫保報銷政策,有錢看病解除了后顧之憂,能不高興嗎?無錢看病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 外姓的柳大娘的兒子常年在外工作,干開采石油的野外活,一年半載回不了一次家,柳大娘又不愿去和兒子一塊住,總舍不得故鄉人故鄉土。每到過年家中冷冷清清孤孤單單。今年卻大變樣了,村委會根據政策送面送油,并動員回鄉休假的學生組成志愿者上門服務,噓寒問暖掃地打水。我們進門時正好有兩個學生正與大娘拉家常,見情見景我不由地贊嘆:“你們是鄉村志愿者吧?”“我們是社會實踐者,是服務者。”好一個雙重身份,我想他們更是春天的使者,帶來了第一縷春風,第一聲鳥鳴,吹拂在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回蕩在歡樂幸福的小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