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農村信用合作社
有句話叫“舉賢不避親”,我這里要表表自己的老父親。說不上“舉賢”,因為他老人家已經78歲高齡啦!為什么寫他?作為最了解父親的晚輩,我佩服父親的做人、做事。
父親叫王金柱,年近八旬,不過,已經不止一百個人說父親根本不像是這個年齡的人,單憑外表,說他五十多歲也有人相信。真可謂:耳不聾,眼不花,釣魚騎車愛書畫;不時還把文章寫,苦盡甘來更瀟灑!
父親小時候可算個苦命人。趕上兵荒馬亂,更遭家庭變故——八歲時身為地下黨員的爺爺將自家房子、地變賣,把錢款全部投到了解放夏津的情報建設上。一次,爺爺受領任務后,被叛徒出賣,死在去延安的路上。家人怕受到連累,奶奶帶著父親和兩個年幼的叔叔,回到奶奶的娘家——夏津縣劉辛莊。
當時,房無一間地無一垅,家境一貧如洗,娘兒四個寄居在親戚家的破草棚里,先后搬過八次家,住過破廟,要飯討生。生活實在沒辦法,二叔被送給了人家。幸虧不久家鄉成了解放區,打土豪分田地,才分到三間房和幾畝洼地。父親十五歲時就參加了革命工作,拜字典為師攻讀馬列原著,通過組織培養,很快成為一名基層干部。按上級指示,父親在岳集破廟里創辦了當地農村信用社。
我的母親叫劉桂英,小時命也很苦。母親十八歲那年,她的姑姑去信用社辦生活貸款,看到在信用社工作的父親服務熱情,待人和藹可親,對父親產生了很好的印象,就托人把自己的侄女介紹給了當時20歲的父親。從此,父母一生相守,并與農村信用社結下了情緣。父母雖然文化不高,但覺悟卻不低。兩人對信合充滿深厚感情,母親大力支持父親的工作,為父親當好賢內助,成為義務信貸員。
1978年,當時的中央領導同志接見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代表,父親有幸參會并到大寨進行參觀學習。回社后正是大旱之年,縣委號召全縣各行各業投入到農業學大寨上來。新盛店社創新信貸服務,及時給予任宮莊抗旱貸款,當年任宮莊獲得大豐收。德州地委把任宮莊樹立為農業學大寨典型,將其先進經驗在全縣進行推廣,父親也在會上做了題為《新盛社農金融資抗旱貸款是農業學大寨的及時雨》的發言,時任宮莊黨支部書記、全國勞動模范的宮福成聽了鼓掌稱贊。“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在我創業最困難的時候,是王主任給我辦了兩萬元貸款,我的企業才起死回生,衷心感謝自家的信用社。”山東省德州市德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武清充滿感激地說。“服務三農看十年。當年我從農村信用社貸款兩萬元,到現在我的企業資產過億元,誠心納稅數千萬元,我們專門在合作銀行設立了帳戶,存取業務都在信合辦。我們還積極為公益事業捐款,合計已達數百萬元。和農家貧困學子結上幫扶對子,我們愿服務三農,為家鄉的變化助一臂之力。”事業成功的王武清永遠忘不了父親在他困難時期對自己的幫助。像這樣幫助鄉親發家致富的事,父親干的不少。
如今父親創辦信合的破廟已經變成了聳立的高樓,信合變銀行,父母的夢想實現了。退休后的父親對自己、對子女、對生活、對國家,仍然充滿信心和熱情。十多年前,我剛剛參軍入伍不久就接到父親的第一封信,萬萬沒有想到,里面竟是給我的一封挑戰書,六十多歲的老父親毅然報名中國老年大學學習,去圓神往了半個多世紀的大學夢,聲稱要和我這個武警戰士比試一下,看誰取得的成績好。在父親的鞭策和激勵下,我立足崗位學習,業余從事新聞寫作和文學創作,發表了兩千多篇作品,還出版了個人作品集兩部,九次榮立個人三等功,還曾獲山東人民廣播電臺我是一個兵一等獎。特別是我軍校畢業后分配到武警某部擔任新聞記者,有了更多戰勝父親的條件。前不久,我的作品又在全國征文中獲得了二等獎,我把獲獎證書寄給父親,想“震”他一下,不成想在他的回信中得知,父親的詩書賽鴿作品在全國比賽中獲得大獎,他并把所得獎金全部捐獻出來,在夏津成立了“老農金詩書鴿友藝術交流服務三農文化中心”。
從農信社退休的老父親,老有所養,老有所愛,老有所樂,依然筆耕不輟,抒寫著對生活的熱愛。
□王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