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散文作家群像 (之二十六:時云山)
??? 兒時記憶中的農村樹木,以楊、柳、槐、榆、椿居多,間或有桐、桑、柏、椹等。果木以棗最為普遍,家家有樹,村村有林;桃、杏、梨、蘋果、石榴……則既有庭院散栽,也有成片田種。
??? 農民喜歡侍弄莊稼,更愛好栽種樹木。每年春季一到,家家行動,見縫插綠。多數人家舍不得花錢買苗,就在大樹上砍些枝杈,去葉削杈后栽到大坑里。也有頭一年夏季在大樹周圍挖溝掘壕的,讓斷根生苗繁衍,春來挪用幼株移栽種植。就是喜歡在庭院中栽植果樹的人家,也只是到集市上挑揀些小苗,精種細管,耐著性子“十年育樹”,眼巴巴盼望開花結果。
??? 那時,雖然鄉親們日子緊巴,但樹還照樣栽,年年種。雖然手提肩挑取水較為艱難,但他們有 “深埋狠砸,扁擔也發芽”的豐富經驗,所以那樹也能活得多,長得好。農村植樹雖然品種不多,但講究不少。門前栽桑宅后種槐,是謂風水大忌。松柏樹一般只在村外塋地種植,村內絕無;柳樹則長于水畔塘邊,不光是為煙柳風景,主要是它有耐淹喜水的習性。最宜立于村口的當數白楊樹,挺拔偉岸,儀表堂堂,風吹葉響,嘩嘩似熱烈掌聲,日夜不斷的歡迎著游子回家遠客來訪。
??? 森林是人類最初的家園,樹木是人類相依為命的朋友。多少年來,樹木與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總結幾千年的自然規律,我們的先人們知道了通過樹木征象來了解節候變化,從而不失時機安排自己的日子。如“柳綠燕子來”“棗芽發,種棉花”,如“杏黃麥熟”“葉落知秋”。一個農民家庭隨處可見的家俱擺設多由樹木造就,觸手可及的生產生活器物也多是取自樹木,來自村產。大到修房蓋屋,“杉木檁榆木梁”,那是上等好屋架;小到斧柄鐮把,必是硬質的棗槐木所制。
??? 有了樹木,農村才能春有生機,夏有蔭涼,秋有果實,冬有灶柴;樹木一多,鶯也唱了,雀也躍了,蟬也鳴了,才見桃紅柳綠,喜(鵲)上梅梢。于是,村童們口中柳笛聲聲,吹出鄉村的春韻;村婦們貼蒸的榆錢餅子,香甜了一個個糧荒災年。
??? 在那既無空調、又無電扇的年代,夏熱難擋,午睡不成,拉條草苫去涯頭蔭下,在樹木撐開的綠傘之下人們可以清涼鼾憩。農家飼喂幾只山羊,秋來斷草,落地的樹葉正可接續,一筐筐掃來家中,堆垛放好,小羊便有了一冬食料。
??? 過去,村外田地里也是多有樹木的。夏鋤莊稼悶暈熱極的人們,來到田邊樹下抽鍋地頭煙,心中便生出成仙的愜意。常有熱天趕路的行客商旅,烈日之下早已焦渴難耐,忽抬頭見田間有高柳幾株,便知樹下有井,急趨而至,隨手截取地瓜蔓一條,掐來蓖麻葉一片,繩拴兜成,彎腰取水,倚坐井旁柳下,飲甘洌清泉幾口,疲渴立消,遂心中頓生敬樹之意,鄭重彎腰鞠躬,方才歡然離去。
??? (時云山1961年生,武城縣人,黨員。先后發表詩歌、散文、小說300余篇,計40余萬字。出版散文集《故鄉情深》、文集《運河岸邊是家鄉》。現為武城縣作家協會副主席。 )□時云山
??? 作者從樹入手,筆法別致地鮮活了鄉村的諸多美好記憶和美妙景色。 “一切景語皆是情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村樹,帶給人們的,更多的是熨帖和撫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心靈的舒泰和安康。 ——高艷國(特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