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峰(左二)為曹桂榮(左一)講解張氏家譜等資料
曹桂榮撫摸老宅的青磚
曹桂榮一行在“翰林院”門前合影
記者 王志強 通訊員 李靜 王曼曼 攝影報道
9月28日,79歲的甘肅省隴南市康縣的曹桂榮,在家人的陪伴下,不遠千里坐火車來平原縣“翰林院”尋親。
曹桂榮是《紅高粱》中高密縣長朱豪三原型曹夢九的孫女,其母親張蘭香為“翰林院”張氏十九世傳人。2011年,曹桂榮的弟弟,75歲的曹森新曾經從天津受邀請,來平原參加“平原翰林院張氏歷史研究會”。時隔四年之后,年近八旬的曹桂榮,思鄉情切,在親人的鼓勵和陪伴下,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來平原“翰林院”認祖歸宗,并看望親舅舅張泰祥。
據了解,曹桂榮小時候跟爺爺一家在天津生活,文革期間作為知青到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做教師,并在那里安家落戶,直至退休。
這次,曹桂榮特意帶來了6歲的小孫女。曹桂榮的到來受到了“翰林院”張氏傳人張廣峰的熱情接待。她先是參觀了《道光跪拜恩師張翰林》、《張氏族譜》、《張氏家風、家規、家訓》、《展示整理道光年間家事公啟》等史書文獻資料。又參觀了“第七世張烶”、“第十二世張予定”等13塊墓志石刻,隨后前往“翰林院”的老宅進行實地參觀,老宅地處縣中心地帶,占地35畝,現存有8間老宅,一個老墻頭和一個石槽。
老宅地基高出周圍地基1米多,青磚木窗保存較為完好,唯一的一個老墻頭,也是用青磚切成的,比普通的墻頭高出很多,依稀還能看出張氏“翰林院”曾經的輝煌。院內有一棵100多年的梧桐樹,至今枝繁葉茂,樹干需要兩三個人才能合抱過來,這棵古樹就像一名衛士,靜靜地觀賞著時代的變遷,民族的繁盛。
曹桂榮老人激動地參觀著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感慨萬千:“我真沒想到,這個歲數了還能‘回趟娘家’,認祖歸宗,這輩子也沒啥遺憾了。”所到之處,6歲的小孫女都好奇地觀看,這里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陌生的,但都意義非凡。返程前,曹桂榮老人與張氏族人依依惜別,互道珍重,她表示,有生之年還會回家看看。
■延伸閱讀
曹夢九:《紅高粱》人物原型
曹桂榮的爺爺曹夢九是個傳奇人物。他曾是馮玉祥部將,后來擔任過德州平原縣長、濰坊高密縣長等職。他是《紅高粱》里高密縣長朱豪三的原型。
曹夢九(1886-1957),外號土耳其、曹二鞋底,天津楊柳青人。年幼時曾上過私塾,并在韓家墅講武堂習武,后在馮玉祥部任警衛營長,1920年辭職歸田。1930年應韓復榘之聘到山東,初任省府參政,1930年-1932年10月,署理山東曲阜任縣長。1932年10月-1934年9月,署理平原縣縣長。
曹夢九在平原期間,號召全縣開明紳士捐款修《續修平原縣志》。同時,聘請當地德高望重的清末拔貢李潤深協助編修。該縣志最終在短時間內以高質量完成。
曹夢九曾被平原百姓稱為“曹青天”,后被評為“山東模范縣長”。他上任伊始,就解決了民眾多年解決不了的吃水難問題,平原鄉民為此立“曹公夢九井碑”;他剿匪除亂,不僅安民保境,連周圍各縣也深受其惠,高唐、禹城、夏津、恩縣、德縣、臨邑、濟陽7縣紳商于平原腰站共建“平原縣縣長曹公夢九德政碑”;而平原縣紳民,干脆將“縣長曹公夢九德政碑”立到了省府濟南的商埠公園。
后來,曹夢九到高密任縣長。1937年10月,曹夢九棄官回鄉,1957年去世,享年71歲。
“翰林院”與道光皇帝
“翰林院”是啥?它指的是清代平原人張 發跡后在平原縣城修的府第。
張 ,字叔舉,號牧村,平原縣城東北張辛莊人。清乾隆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檢討,人稱“張翰林”。他曾做過道光皇帝童年的老師。張家曾藏有“道光皇帝跪拜老師張翰林畫像”(上世紀60年代已焚毀),畫面上,張翰林坐在太師椅上,手持水煙袋,道光皇帝跪拜張翰林。史載,張翰林既做過京官,也做過地方大員,最終“以勞至疾,內補光祿寺卿,以疾卒于家。”“翰林院”坐落在舊縣城十字街西南部,北臨西街路,東臨南街路,南臨小十字街西路,院西有南北通道,道西與西街居民相連。南北長約260米,東西寬約85米。清代后期,張家家境逐漸衰落,將中部偏南民宅以東的房子賣掉,形成“南院”與“北院”。其中,北院面積較大,房舍也好。民國年間,“翰林院”基本完整。民國后期,民團四起,進城盤踞,“翰林院”房舍多被匪團強占,破壞嚴重。解放后,這座縣城內最大的深宅大院逐漸被改建,最原始的建筑至今已殘存無多。張翰林后裔,仍有人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