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國有企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形成一批具備市場化內核“新國企”
□記者 付玉婷 報道
本報濟南訊 “一季度肥礦整體扭虧為盈,實現利潤8658萬元,同比減虧增盈2.9億元。”不久前,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一則消息引發全國關注。去年,山東能源創新實施肥礦改革重組,今年初基本完成政銀企員工四方協議簽訂、新公司創立、人員分流安置等重點工作,成為全國較大資產、較大債務困難企業改革重組的成功案例。
在山東,國企改革是事關發展全局的大文章。上世紀90年代領國有中小企業改革風氣之先的山東,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再次“勇于擔當”: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一系列精準化改革推動山東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加速優化調整。截至2016年末,省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0456億元,所有者權益5234億元,國有資產2341億元,營業收入8007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77.6%、61.5%、48.6%、21%。
“國有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作用明顯增強。”省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張斌介紹說。
國資布局日趨協調。省管企業重點投向基礎設施、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等領域,二、三次產業資產總額占比由59:41調整為46:54。重化工業比重下降,資產總額占比由52%下降到42%。在高端裝備制造、信息等領域,實施以股權收購為主要方式的并購重組,有效實現了省管企業的技術提升、產業鏈延伸。
全省國企以自身發展方式轉變帶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效用發揮得尤為明顯。截至2016年底,全省國有企業擁有國家級、省級科研機構達到196家,比2011年增加131家;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的科技項目107個,比2011年增加90個;
在重點領域攻克和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國有企業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力軍。圍繞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適應市場化要求的組織架構、運營管控體系、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構建,挖潛增效成效顯著,7戶省管工業企業累計降本增效超過700億元,省屬國有資產證券化率比2011年提高8個百分點。
去產能與國企改革實現有機結合。目前全省國有企業已全面完成國家和省政府確定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2016年,省屬鋼鐵企業退出生鐵產能150萬噸,占全省的56%;省屬煤炭企業退出煤礦11處、產能709萬噸,分別占全省的17%、36%,一次性通過省和國家驗收抽查,示范效應得以充分展現。
“管資產”向“管資本”加速轉變,國有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省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達到13戶,21戶省屬企業30%國有資本劃轉省社保基金,實現股權多元化利益格局。五年來,省屬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工作基本完成。省屬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健全完善,董事會規范建立,監事會、財務總監實現全覆蓋,高管人員普遍實施契約化管理。
在主要產品價格下跌情況下,國有企業社會貢獻持續提升。截至目前,10戶企業進入山東納稅百強。由省屬企業運營和在建的高速公路達到6771公里、鐵路1637公里,省屬能源企業建設天然氣管網1532公里,濟青高鐵、濟青高速改擴建、油氣合作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裝備制造項目建設也得到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