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與楊連弟老人交談。記者 石秀秀攝
7月21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聯系點。院長田文星熱情地迎出來,寒暄幾句后就給記者報喜:“明天,又有一個新院民要住進來,家是東屯的。 ”
第一次去時,田文星就表示:“我會逐步提高辦院水平,讓周圍的農村老人以住進敬老院為榮。 ”
不斷有新院民入住,田文星離他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有事做、常娛樂,老人們仿佛年輕了10歲
進了劉勤祿老人的屋子,記者首先看到的是床邊放著的兩個大西瓜。 “院里除了變著法地改善伙食,還經常給我們發水果。 ”老人說。
老人今年65歲,身體很壯實。他和院里的老人們,經常主動幫著管理院里的小菜地。小菜地里種著黃瓜、茄子等蔬菜,主要供院里的食堂用。7月22日的早餐,是油條、雞蛋、黃瓜菜和大米粥,而黃瓜就取自小菜地。
敬老院里有圖書室,還有棋牌室、臺球室、乒乓球室等娛樂健身場所。院里不定期地組織一些小比賽,活躍一下生活氣氛。每次參與活動,老人們都仿佛年輕了10歲。
“有事做,老人們自然充實快樂。 ”田文星說。
“比自己在家好多啦”
晚飯后,老人們三三兩兩地坐在院子里乘涼,他們說話聲音不大,但不時傳出笑聲。空氣中散發著泥土的芬芳,還有時遠時近的清脆蛙鳴,匯成了醉人的鄉村夜曲。
記者與在院子里納涼的鄭玉芹大娘攀談起來。大娘很爽快:“俺不是五保對象,是自愿住進來的。 ”她說,平時就自己在家,兩個兒子都在縣城上班,過去有個頭疼腦熱的,招呼個人都難。
宋樓鎮敬老院37位院民里,像鄭玉芹這樣適當收費的,已經有了好幾個。 “不用自己做飯,有人陪著聊天,還是在這里好啊。 ”鄭玉芹深有感觸地說。
現在農村很多青壯年在外打工,留下老人獨居在家。 “自己照顧不上,把父母送進敬老院,才算真孝順。 ”田文星積極推行這樣的理念。
可喜的是,愿意進敬老院養老的老人越來越多。7月22日要入住的老人,就是主動找上門的。
“院里想得真周全”
清晨6點,楊連弟就起床了。92歲高齡的他,是1948年入黨的老黨員,說起在敬老院的生活,他連著說了幾個“很好”。
提起去省榮軍療養院療養的事,他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小時。老年人渴望有人傾聽,田文星就經常安排專人與老人交流。“院里連老人的情感需求都考慮到了,真周全啊。 ”楊連弟感慨道。
農村機構養老起步較晚,大多數沒有配備具有專業護理、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人士,無法滿足老年人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宋樓鎮敬老院一邊盡最大努力照顧好老人,一邊向政府建議——選派心理專業、護理專業的志愿者,給養老機構的老人們提供必要幫助。
“我還設想著建一個對外營業的大飯店,承擔起敬老院食堂的功能。如果一日三餐吃上大飯店的菜,老人們將會是多么自豪和幸福啊。檔次升級了,愿意入住的老人就會多起來。 ”田文星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本報記者 杜華江 石秀秀 本報通訊員 許士濤 董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