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河街道簸箕劉社區,只見棟棟高層建筑下,寬闊的街道旁樹立著一盞盞漂亮的路燈。聽說記者來采訪,居民李鳳玲熱情邀請記者去家里看看。
“太陽能熱水器、整體廚房……這房子是居委會統一裝修的,居民直接拎包入住。現在社區富了,城里人一說起簸箕劉就羨慕得不得了。 ”指著家里的擺設,李鳳玲滿是幸福。如今,社區集體資產達10億元,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300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滾動式發展,村莊走上了富裕路
簸箕劉社區位于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心位置,東鄰董子文化街,南鄰市區主干道東方紅路,西沿康博大道,北接長河公園至減河濕地風景區水系。地理位置的優勢讓這里成為商家“必爭之地”。
2003年至2009年,簸箕劉經歷了3次拆遷。尤其是2009年,為了支持城市建設以及全運會的到來,1個月內簸箕劉完成了全村整體拆遷。
村子拆了,土地征用了,子孫后代靠啥吃飯?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成為擺在簸箕劉社區黨支部書記董吉增及兩委班子成員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城市建設勢必需要建筑隊伍,董吉增看準這一趨勢,掛靠天元集團成立了建筑隊。 “當時我們沒有資質,只得借船出海,跨出這一步,才逐漸有了后期建企業的基礎。
政府給的土地補償費中,去掉直補給農民的,留存在村集體賬面上的還有1000余萬元,這在當時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不滿萬元的小村,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是分,是留,還是作其它用途?村民爭論不休。
經過村兩委的討論和征集村民的意見,簸箕劉社區把土地補償款又投入到集體經濟的發展中。并發動本村建筑隊自拆自建村莊,這樣拆遷安置房地產開發項目,就為社區帶來了1個億的盈利。
自此簸箕劉社區先后成立了簸箕劉工貿開發有限公司、宏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盛和大酒店公司、電動車市場等多家集體企業。
他們多次召開黨員、居民代表會議討論后,決定以對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配股的形式,將集體資產逐步轉化為企業資產,將企業資產按股份形式量化給每一位應享受集體資產的居民。
“為了確保簸箕劉社區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長期利益,就必須解決集體資產權屬不清、資產所有者難以界定等根本性問題。 ”董吉增覺得以前是村里的農民養著集體,現在村里富了,要讓每個人得到切實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