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的進步,使很多老藝人賴以生存的手藝失去了用武之地,他們帶著世代相傳的秘訣,帶著幾千年人類農耕文明積累傳承的工藝和經驗,悄無聲息地消逝于我們的生活中,當再回首的時候,我們甚至說不清他們是什么時候淡出我們視線的,錮漏匠就是其中之一。
??? 錮漏匠也稱小爐匠,是民間七十二個行當中的一種,據說袓師爺是太上老君,主要的營生就是鋦鍋鋦碗鋦大缸。有一出鳳陽花鼓戲叫《鋦大缸》,風趣幽默,表現的就是鋦匠的生活。
??? 誰家沒打碎過鍋碗瓢盆呀,過去又沒有什么膠水黏合劑,打破后就得找錮漏匠給鋦起來,只需付出很少的錢,這些破鍋破碗就可以繼續發揮作用,所以這一行當是很受老百姓喜歡的。家里有一對民國時期的官帽筒,上面就錮著幾個綠銹斑斑的銅鋦子,爺爺說是爸爸小時候不小心從條案上碰下來打碎的,鋦了幾十年了,照樣能用。
??? 干這一行,一憑手藝,二憑手里的法寶——金剛鉆,瓷器、鐵鍋堅硬,要用金剛鉆才能鉆上眼、錮上鋦子,俗話說“沒有金鋼鉆,別攬瓷器活”指的就是這個。錮漏匠最早是挑擔游走于街頭巷尾,后來改為騎著自行車,用兩條細長的銅鏈子吊著一個小鉛錘兒和一面小銅鑼兒,隨著步履的晃動,鉛錘撞擊銅鑼,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人們一聽到這聲音,就知道錮漏匠進村了。也有邊走邊吆喝著“鋦鍋鋦碗鋦大缸” 聲音悠長高的,亢,隔老遠就能聽得到。
??? 鋦活當中,鋦碗、鋦壺的要求最嚴,手藝最精最難。鋦出的活不僅要嚴絲合縫,還要美觀、中看。因為碗的質地薄,且表面光滑,打眼兒時稍有不慎,碗就會碎,所以要格外小心。先用小刷子把要鋦的部位刷洗干凈,將破損的碗碴按原形拼合成形,用一根帶鉤的細長麻繩,把鉤掛在碗沿上纏繞扎緊。綁好的碗用兩腿夾著,用金剛鉆在原件和壞碴上鉆出一對對針眼似的小孔,取幾枚扁平的小銅鋦子,一個個嵌在里面,用小錘兒輕輕地敲打,將裂縫巴緊,再沿裂縫涂上膩子,碗就算鋦好了。
??? 鋦子也有很多種類,最普通的是鐵的,昂貴的有銅的、銀的,據說還有金的,但用的最多的還是銅鋦和鐵鋦,銀的很少見,至于金鋦子鋦過的東西,只是聽說過,沒有見到過,想來民間也不會有這樣的富人會用金鋦子鋦物件。不管鋦大鋦小、用銅用鐵,最后都是按鋦子大小多少來算錢。
??? 鋦盆鋦碗是將物件拿到攤子上來修,而大缸則因為較為粗重,不易搬動,需將匠人請到家里去。匠人將粗大的水缸放在木架子上,用粗繩固定住,用鉆頭在裂紋兩側各打上一排孔,操作和鋦碗差不多,只是所用鋦子要大出很多。鋦好的缸要晾幾天,等膩子干透了再用,和新缸一樣,滴水不漏。
??? 鐵鍋用長了或是燒干了,一瓢涼水加進去,鍋就會漏,舍不得換新的,也請錮漏匠來鋦。說是鋦,但方法和鋦缸不同,不是在上面打鋦子,而是把鐵末子放在一個坩堝里,用鉗子夾著放在火爐上燒,等鐵末溶化成水,倒入一個凹型的模子里,扣在鍋的漏洞處,等鐵水一涼,鍋就補好了。在困難時期,一個鍋有時要補好幾次。
??? 錮漏匠在過去是一個很普通的職業,各地都有,他們的手藝雖不是什么尖端技術,但適應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給人們的日常生活解決了不少困難。現在隨著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好多東西根本不等用壞就被淘汰了,何況是一只碗、一只鍋,所以鋦匠這一行當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現在即使想修,怕是鋦碗的工錢要比買只新的還貴了吧。
??? □劉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