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正是菊花開放的時候。菊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的名花。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性格。它不與群芳相爭,艷于百花凋后,菊作為傲霜之花,歷來一直為詩人所偏愛。菊,花之隱逸者。菊花的淡泊、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成為隱士身份的象征。詩人陶淵明以愛菊出名,他賞菊飲酒,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詩人追求“靜穆”“淡遠”的理想境界。元稹的“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北磉_詩人對菊的情有獨鐘,以及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 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她從陶淵明的籬笆墻里一路走來,在經歷世代變遷后,依然保留著那種與世無爭獨自清淡的風格。有人贊美它不畏霜寒的風骨,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那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愛她的清秀神韻,更愛她凌霜盛開的一身傲骨。
??? 菊原本與草沒有什么兩樣,只是夏盡秋來,百花開后,菊花才異軍突起,吐露著自己的芬芳。寒冷捆綁不住她的思想,風霜封不住她的心扉,她有自己的目標與方向,在蕭瑟秋風中,永遠燦爛成秋天的一道風景。菊從不刻意去裝扮自己,要黃就黃成金燦燦,要紫就紫的熱火朝天,正如晚秋正午的金陽與經霜的楓葉。難怪那個愛菊尤甚的田園詩人,寧愿放棄名利官位,而甘愿隱居山野。在抬頭看云怡情,低頭賞菊慰意中,讓心靈得到安寧與和諧。那種在勞動之余,飲酒微醉之后,在落日余暉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的怡然自得與優美淡遠,不是誰都能體會到的。一個人如果沒有淡泊的心態,是不會放棄朝廷俸祿與官位和尊嚴,去歸隱耕種,吟詩鄉野,過著清貧而又精神富有的生活的。
??? 菊的生存從不選擇地方,或者房前屋后,或者菜畦田壟還有貧瘠的路邊,只是為了讓生命體驗幾種生存方式,她們自甘淡泊,安貧樂道。生長在山里,菊就讀山讀水;生在田間,菊就讀清風與明月;而生長在寺院,菊就讀禪了。
??? 不免想起慶云金山寺里的菊花,在院子的一隅獨自燦爛著??赡芙鹕剿率敲C穆的佛教圣地吧,一走進,頓感神清氣爽,悠遠綿長的鐘聲直滲入人的心里。在余音裊裊里,讓人只想落淚。初次踏進這肅穆吉祥之地,初次聽著這天籟之音,那顆浮躁不安的心頓時得到安撫,又像兒時迷路聽母親呼喚時的那種欣喜與激動。
??? 那天的陽光格外明媚,天空藍的像水洗過,詩人李莊不免感慨“看這里的云真白?。 笨刹皇菃?,那團團潔白的云像棉絮懸浮在藍天下,總讓人產生要跳起來抓一把的欲望。我在想,這里的天這里的一切可能都被禪韻梵音洗禮過,不然一切怎么都那么和諧自然呢。藍天白云菊花金燦燦,僧人香客見面祈福道安,一幅寧靜祥和的畫卷鋪展在眼前。陶醉之余,滿院子的大豆與玉米讓人疑惑,朋友說這是寺院里的出家人自耕自種的。她說最讓人起敬的是,每到麥收季節,這些出家人就去撿拾農田里收割后遺落的小麥,一季下來能撿4萬多斤呢。他們過著“晝而農、夜而禪”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他們眼里,浪費就是造惡業,在勞作中修行已成為僧人們奉行不渝的信念。喜歡那句“心淡如菊”,僧人們那種于世無爭的淡泊心態不正像菊花嗎?
??? 陽光下,那一叢叢茂盛又耀眼的菊花此時開得正濃。還未等走近,早就有一股淡淡的香氣滲入我的肺腑了!
??? ■王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