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平
??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啊豎起來,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小時候,每逢節假日,總能聽到這首明快歡暢的歌,看到大人們手持紅綢布,踩著音樂的節奏,扭著大秧歌,那種歡快的氛圍,很容易把我們這些孩子都帶進去,跟著唱,跟著扭,直到今天。
??? 這首由大別山民歌《八段錦》填詞改編的紅色經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每次聽到,都能讓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我出生在大別山北麓的一個小村莊,從小耳濡目染的多是紅色經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是最常聽的,大人小孩張口即唱,那種自然與淳樸、發自肺腑的聲音,毫無雕琢的痕跡。
??? 聽老人講,《八月桂花遍地開》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末,即1929年農歷8月,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鄂豫皖大別山區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光山縣蘇維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今屬新縣陳店鄉)宣告成立,柴山堡人民欣喜若狂,載歌載舞,激情滿懷地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慶祝工農民主政權成立”等口號,歡慶的群眾和蘇維埃政府組織的宣傳隊一起演唱了許多革命歌曲,其中最響亮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開》?!肮鸹ā鼻{輕快明朗,歌詞充滿勝利的豪邁,一經唱出,立即為廣大群眾所接受,也受到各個革命區域派來觀摩的代表的喜愛,他們紛紛記錄傳抄,并帶回各自干革命的地方,很快流行開來,成為傳唱于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經典歌曲,解放后流傳全國,經久不衰。
??? 26年前,即1985年的春天,我在上高中時,跟老師和同學一起去位于大別山腹地的新縣踏青,深入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起源地,如今的記憶雖然有些模糊,觸摸革命歷史和紅色經典的震撼的感覺,卻終生難忘。
??? 在當時斑駁的鄂豫皖蘇區首府博物館,我看到了土地革命時期《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手抄歌本,紙張都泛黃了、毛邊了,激烈的炮聲猶在耳畔;在崇山萬壑之中,我撫摸著刻在石頭上的歌詞和歌譜,仿如撫摸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革命烈士和《八月桂花遍地開》的魂,是永恒的。
??? 大別山頭置長江邊,尾處淮河源,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拒長江,鉗制中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以大別山為基礎創建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既是土地革命時期的根據地,又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還是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序幕的主陣地。大別山人民以生命和鮮血贏得了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誕生之間28年“紅旗不倒”的崇高榮譽。28年間,大別山區先后有200多萬人參軍參戰,近百萬人英勇犧牲,僅新縣當時10萬人口中,就有5.5萬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他們用鮮血澆灌了八月盛開的桂花,染紅了歌曲中升起來的旗幟。這里留下了周恩來、劉少奇、董必武、鄧小平、劉伯承、葉劍英、賀龍、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和軍事家的戰斗足跡,走出了徐海東、王樹聲、許世友、李德生、洪學智等469位叱咤風云的開國將領,是近百年來出生將軍最多的神州第一名山。
??? 1993年5月,闊別故鄉46載的李德生將軍回到了新縣陳店鄉,站在木城寨下,回憶當年的經歷,感慨地說:“1929年,我參加了兒童團……當地成立蘇維埃的時候,來的人很多,熱鬧得很吶。大家敲著兩人抬的大鼓,唱著自編的革命歌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開》,后來我參加了紅軍,長征了,走到哪里,就把這首歌唱到哪里……”
??? 是的,“桂花”不僅開遍了大別山區,而且開遍了全中國,開遍了共和國的每一寸土地。每每想起血與火的戰爭年代,那首鏗鏘明快的經典旋律就會回蕩在腦海里,令人生出無限的喟嘆和遐思——一面紅旗飄在空中,紅軍隊伍要擴充,親愛的農友們哪,親愛的農友們哪,拿起刀槍都來當紅軍……
周蓬樺點評
??? 大別山是英雄的山,始終在我們的民族記憶中矗立。這篇散文,用粗線條的筆法,圍繞一首紅色經典歌曲展開回顧,還原了那個紅色歲月中真實面貌的一角,那笑聲,那鑼鼓,那歡快的秧歌,無不體現出軍民之間魚水般的深情,是何等親密的交融。正因為這種血脈相通的關系,中國革命才走向了勝利?;仡櫄v史,結合現實,提示或警悟,正是本文的思考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