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很多城市,每到一座城市,最喜歡在累了餓了的時候停下腳步,在路邊尋覓一家家飄著香味兒的小吃,坐下來歇歇腳,用不同風味的小吃填充空蕩蕩的肚子,順便嗅一嗅異鄉空氣里的風塵味兒。而在吃過的五花八門的特色小吃中,最令我牽腸掛肚的,卻是那一塊塊兒需要你捏著鼻子放進嘴里的臭豆腐。
雖說這臭豆腐以臭聞名,但不同城市的做法卻又不盡相同。我們山東的臭豆腐塊兒大,有魯菜特有的咸味兒,口輕的人一般接受不了。在濟南上學的時候,對兩家賣臭豆腐的店面印象很深,一家是傳媒學院新校對面的喜洋洋餐館,另一家是章丘百脈泉公園臨街的一個小攤。喜洋洋餐館里的臭豆腐,炸成燦黃色后再用蔥蒜爆炒一遍,獨特的烹調使本就酥香可口的豆腐粘上了少許蔥油味兒,先不說味道,單一盤綠油油金燦燦的小菜擺在你面前,就足以勾動你的食指,引得你口水泛濫了。
百脈泉公園對面的豆腐攤攤主是兩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每天下午五點學生放學的時間準時出現在街口。不用吆喝,也不用任何宣傳,只需一點微風將那股豆腐特有的淡淡臭味兒吹得遠一點,自會有人順著味道尋覓過來。碼得整整齊齊的豆腐塊兒,一溜煙鉆進油鍋里,然后伴著飛濺的油花,轉瞬間披上一層燦燦的金黃。很多人來不及等裝在便當盒里的豆腐變涼,就用流著哈喇子的嘴急匆匆地咬上一口。日子久了,這條街口,這個攤位兒已經成為百脈泉吸引游客的一條重要的風景線,流連忘返于涓涓泉水之中,悵惘在清照故里時,不要忘了來一塊兒炸得油酥金黃的臭豆腐,這樣,你的旅程,才算真正的完整。
如果將山東臭豆腐比作大家閨秀的話,北京的臭豆腐便是小家碧玉。首先,北京的臭豆腐塊兒小,比拇指指甲蓋兒略大一點的小塊兒,炸得皺皺巴巴,2塊錢一份兒,一份兒20多塊,加起來的體積還沒有濟南一塊豆腐厚重。再一點,北京的臭豆腐味兒淡,說是臭豆腐,其實一點臭味兒也沒有,只是用做好的鹵水豆腐切成小塊兒放進油里炸,沒經過特殊的發酵處理,咀嚼起來并無臭豆腐特有的香味兒。第三點,以喝湯為主。北京的臭豆腐要澆湯,這可能在華夏大地也是獨一份,用雞肉和紅棗燉好的湯料滾燙地澆在豆腐上面,放點香菜和味精,就可以吃了。湯的味道還不錯,但是豆腐的做法實在不敢恭維。
再說說武漢的臭豆腐。說起漢味兒小吃,就不得不談一談戶部巷,從清初一直到現在,這個傳承百年的小吃街一直維持著它的繁華,而也只有在這兒才能真正領略到武漢小吃的精髓。戶部巷東門有一家“天下第一臭豆腐”的店面,這家豆腐的長相有些與眾不同,和山東豆腐差不多的塊頭,沒有入鍋前黑乎乎的,倒入油鍋炸過之后就變成了褐色,這是我吃過成色最不好的臭豆腐,卻又是味道最好的臭豆腐。炸得酥脆的豆腐上面澆上特制的醬料,再潑上一層辣子,撒上一層自家腌制的酸菜,用牙簽挑起一塊兒,咬一口,表層的麻辣里裹著豆腐的清香,逗留在口中,久久不肯散去。
生活在時間的流逝中也跟著悄無聲息的改變,隨著工作和家庭的逐漸穩定,以前走一路吃一路的閑散旅行生涯已經告一段落,但是殘留在嘴邊的豆腐香味兒卻仍舊久久不肯散去,它們已經隨著那些遠去的愜意時光變作內心中最值得收藏的難忘回憶。
□劉抗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