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是一種兩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它性涼、味甘淡,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人們食薺菜的歷史源遠流長。 《詩經》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說明西周時人們就已經食用薺菜了。至唐代,薺菜成為迎新春必需品,人們在立春這一天都要吃薺菜餡的春餅。宋代蘇東坡稱薺菜是 “天然之珍”,常“時繞麥田求野薺”,并發明了一種薺菜和米煮的粥,自稱 “東坡羹”。辛棄疾對薺菜也是情有獨鐘,他寫下了“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南宋陸游,更是寫下了不少贊薺菜的名句,如《食薺詩》:“小著鹽醯滋美味,微加姜桂發精神。風爐飲缽窮家話,妙絕何曾肯受人。 ”“手烹墻陰薺,美若乳下豚。 ”“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 ”甚至到了“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的地步,可見陸游對薺菜的迷戀程度。
古往今來,每逢春風吹拂的日子,薺菜就會走上人們的餐桌,而且其文化意義早已超過了薺菜本身。又一個春天來了,讓我們走進田野,去追尋薺菜那濃濃的文化情結吧!
□孟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