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含深情地講述那時懵懂的初戀。
回想起那時艱苦的生活與奮進的心態,似乎覺得不可思議,但卻不后悔。
“現在想想那時的自己,傻得可愛。”
電視劇《知青》的熱播,讓很多有過知青經歷的觀眾仿佛又回到那個年代,勾起了他們對于青春的回憶。
我市三位 曾 經 的女 知 青 潘秀芳、孫慶芬、李玉芹于 近 日 來到報社,為我 們 講 述她 們 的 知青故事——
到農村去,個人命運被歷史所抉擇
1968年 12月 22日,毛主席發出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一場涉及近1800萬年輕人的大遷移就此拉開序幕,這在人類歷史上堪稱空前。
1971年 5月 21日,濟南城一片狂熱。
要離開城市的年輕人們站在大卡車上,身著軍裝,佩戴紅花,沿街人們敲鑼打鼓地歡送。知青,當這個陌生的身份忽然附著在自己身上時,驕傲、自豪、不舍、迷茫……種種復雜的感情夾雜著身邊的哭聲、吶喊聲和口號聲,讓他們感覺有些眩暈,不可思議。被知青,注定了那一代年輕人的命運。
在潘秀芳看來,做知青是一個不愿意也必須得愿意的選擇,因為按照當時的要求,家中必須得有人去上山下鄉。孫慶芬的母親在廠子工作,組織上為此下發通知,如果家中孩子不去做知青,將停發工資。孫慶芬的父親是火柴廠廠長,在當時屬于“資本階級”,家庭成分“有問題”,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樣的出身在當時是標準的知青人選。
當然,其中也不乏李玉芹這樣的年輕人。自幼在城市中長大,從未見過農村生活,盡管在讀高中,但看到身邊同學紛紛投身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讓人為之憧憬。不顧家人的反對,她毅然加入知青隊伍。只不過,現在的她回憶起當時的自己,只用了“幼稚”二字來概括。
個人命運被卷入時代洪流,從未離開過城市的年輕人們,登上了奔赴農村的卡車。
無法解釋的動力一路的塵土飛揚,數百里地外荒無人煙,著實給滿懷激情的年輕人們潑了一盆冷水。
商河鄭路農場,當時最貧窮的地方之一。
方圓幾十里全為鹽堿地,莊稼很難成活。住的宿舍里沒有床板,磚頭一壘,鋪上麥秸,就是一張床。農場的人告訴他們,這里來來回回住的人真不少,有五七干校的人,還住過勞改犯。不少女知青當時就接受不了,趴在上面嚎啕大哭。
農場完全實行軍事化管理。凌晨五點半起床跑操,吃飯后就去農廠干活,一干就是一天,到了晚上還會輪流站崗,女知青也不例外。剛開始,愛美的女孩子每天提前起床,扎好辮子,沒過幾天,大勞動量的體力活讓她們再也顧不上形象,特別是甩開膀子干農活時,十多歲的女孩子們一點不落男知青?!澳菚r候不知道哪里來的精神頭兒,特別能吃苦,求上進?!彼齻儗τ谀菚r的自己難以理解。
為了改造鹽堿地,知青們大冬天也去深翻土地,挑著肥料去施肥。“全都是一路小跑挑糞便,你要是不跑,你就落后?!睋]灑青春,不是一句空話。每年麥收,經常凌晨3點就起床,但不少知青互相“競爭”,“你三點起,我兩點半就起?!痹邴溙锢飺]汗如雨,有時候累得走著走著就能睡著,但并不妨礙他們的工作激情。“邊干活還邊喊口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
即便如此,忙過一天之后,知青們晚上躺在床上,仍舊是對自己的批判,“自己檢討自己,這一天哪些事做得不對,讓自己求進步?!薄艾F在想想這些事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沒法解釋,這就是那一代人的性格特點?!迸诵惴颊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