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對于歷史的長河而言,戰爭不過是個短暫的存在,但作為一種極端化的生存狀態,因其與死亡和災難的關聯性,卻也體現出獨特的暴力美學特征??谷諔馉?,是中國人永遠的傷痛,而作為這種記憶創傷的價值,其實我們未必真正懂得。
??? 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戰爭是文學無法忽視的必然因子,同樣,中國的抗戰文學的產生也就有其必然性,當我們的國家還沒有統一的力量對抗入侵者的時候,文學即以“全民抗戰”這樣一個主題統一著人們的思想,而戰后這一主題更加得到強化。以山東戰后文學為例,《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苦菜花》、《二月雪》、《大刀記》……一部部在中國現代文學舉足輕重的作品都在重復著這樣一個話題。
??? 如果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抗戰敘事是出于意識形態的規范化而無法擺脫這種弊病,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及至新世紀的許多抗戰主題作品仍是這一導向,則不能不說是作家的一種惰性了。在抗戰文學類型化的大格局下,季桂起先生的長篇小說《長河謠》的出現則讓人眼前一亮。
??? 德州,是山東的北大門,京津的南大門,因其特殊的戰略地位,在抗戰中成為侵華日軍南犯鐵蹄最先踐踏的地區,這里的鄉民也遭受了最殘酷的迫害。鄉村地主、教書先生、普通女孩、國軍士兵,甚至土匪,他們本各自有其自在的生活,但生活的平衡被無情打破,發自民族內部的精神力量被激發,作為普通百姓的勇敢精神、作為平凡人的責任感顯現出來,這才是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
??? 戰后,文學理應從戰爭機制中走出來,更多以旁觀的方式作為戰爭記憶載體而存在,從而對歷史與戰爭進行反思與重構。從這一角度講,《長江謠》雖然也沒有擺脫抗戰成功的領導者這一潛在話題,但確有自己對抗戰的反思立場與角度?!邦}記”中對抗日戰爭的表述“作為一段難忘的歷史,它所喚起的民族精神,將久久地保留在中國人的記憶中,銘刻在中國人的史冊上……”是對戰爭反思到位的闡釋,也是其超越性的品位的體現。
??? 地域的長河,時間的長河,文化的長河。我想,這是“長河”二字應有的內涵,也是學者季桂起先生作為文學創作者的初衷吧!
□黃傳波